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张剑辉:海归“痴于”电池创业(图)
//www.workercn.cn2015-01-14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2011年,团队已经开始运行,那时公司甚至没有实体。订单来的时间先于公司成立,以至于当他们与东风汽车签约时临时想了一个名字。这也是颇令张剑辉自豪的地方。

  在现在的能源领域,储能技术是一大瓶颈,电动汽车是如此,新能源发展也是如此。目前,储能电池运用最多的是锂电池和铅酸电池。由于单体电池都只有3伏左右,而电动汽车动力需要300至600伏,因此必须把几百块电池串并联起来,成为一个电池包。

  电池的成本占电动汽车的50%到60%。这意味着电池对于电动汽车就如同“阿喀琉斯之踵”。

  而所谓的电池管理系统,就是要把几百块串并联的电池统一管理起来,把短板电池找出来,并且在电池系统内部,在微处理器的控制下,通过电池之间的能量转移,实现电池系统的再均衡,延长电池系统的循环寿命。

  张剑辉的产品性能比国内水平提高了几倍,这也是他们的自信之源。

  张剑辉说,他们创新的另一项领先技术是对电池剩余电量的精确计算。创业团队中的舒鹏基于对电池本身的深入研究,创新出独特的计算方法,使得他们对电池剩余电量的估算可以精确到5%以内,而国内的水平是8%~10%,这相当于把国内的水平提高了近两倍。

  除了电动汽车领域的产品,海博思创目前试图在微网储能方面实现突破。风电、太阳能发电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这些发电形式由于依赖天候时间,会产生许多“垃圾电”。而张剑辉做的就是减少这些“垃圾电”对电网的冲击,实现均衡供电。

  正是如此,继东风汽车之后,海博思创又获得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等客户。

  创业公司总面临着相同的困境,缺钱和缺人。

  人的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张剑辉:公司很难招到最优秀的人才。在张剑辉看来,相比那些央企,创业公司在那些优秀人才的选择序列里总是排在靠后的位置,即便他所提供的待遇不低甚至还高于央企国企。这转而让他们的在人才战略上首先依靠自身培养。

  与之相比,资金的困扰暂时远离了张剑辉。在创业的初期,公司的运作资金几乎完全依靠张剑辉的积蓄。在这之外就是亲友们的帮助。情况在公司成立大半年后得到好转。2012年6月,张剑辉参与一个中关村组织的人才培训活动,现场认识了清华启迪的人。张剑辉的工作得到了清华启迪方面的高度认可,第一笔融资就此到来。

  公司是否已经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张剑辉并不这么认为。相反,他觉得,也许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来到。

  2014年,海博思创的员工人数就翻了一番,张剑辉预计,明年公司规模将继续扩大一倍。

  他认为,随着创业公司规模扩大,人员增加,内部的管理体制和架构如何跟上将是一个大问题。而这也是海博思创眼下致力于解决的问题。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