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一支“不走的博士团”:湖北六批博士服务团接力进山精准扶贫
//www.workercn.cn2017-03-22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同时,博士服务团成员们还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提升基层“造血”功能。5年多来,他们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和本土实用人才。

  “愿将此生付林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学专业、曾为长江大学副教授的郭永兵博士,在2012年年底挂职服务期结束后,选择留在神农架林区继续工作,任林管局党委委员、局长助理、林科所所长。

  郭永兵说,留下来的最大动因就是专业责任感:“神农架珍稀植物资源丰富,但种类多,数量少。如果只卖不繁殖,好东西就越来越少,有的甚至会绝迹。”

  在林区挂职锻炼期间,郭永兵发挥专业优势,制订林科所发展5年规划,规划并负责实施了林区《本土特色植物与保护建设方案》《优质茶叶品种培育与保护建设方案》,完成《地理标志及有关商标维权实施建议方案》,组织策划的《神农架林区石斛种植基地建设及产业化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获省发改委批准,参与完成的《高山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项目获湖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挂职期间,我深刻感受到林区老百姓的困难和期盼,体会到了林区各级部门工作人员的艰辛。我不愿仅仅做一个神农架的过客,更愿意在林区裂变式发展的洪流中,注入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日记中,郭永兵吐露真情。

  “基层企业想谋创新,却留不住人才。博士下基层,就是送上门的‘宝贝疙瘩’,大家都争着要。”负责博士服务团项目的工作人员介绍,每一批博士服务团报名启动时,电话都被打爆了,不少挂职地、企业负责人上门申请指标。

  团湖北省委统计,湖北“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计划自2011年底启动实施,前五批共选派了515名青年博士到基层服务锻炼。据统计,前五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累计撰写调研报告1000余篇,为服务对象和地方党委、政府提交意见建议5400多条,主持、主导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580余项,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近900项,引进项目330多个,引入资金20多亿元,推动建立合作、协作关系460多对,引进人才、智力支持2000多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1800多场次,培训人数近18万人次。

  据悉,这5年的服务锻炼中涌现出了神农架林区留下的首个“林博士”郭永兵、与群众同吃同住的“泥腿博士”牟成文、变荒滩为示范园的“水博士”廖伟、组织义诊走遍全省连片扶贫山区的爱心“医博士”熊念、力推技术革新创造千万元市场的“轴博士”毛金城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本报武汉3月21日电(记者 雷宇)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