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陈毅杰:“守炉”31年百炼成钢
//www.workercn.cn2016-12-19来源: 广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开栏语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广西,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技艺精湛、技能高超,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用“匠心”锻造出行业品质,铸就一个行业的精神和价值,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日,由自治区总工会等部门选树的首批10名“广西工匠”揭晓,本报特开设“广西工匠 匠心筑梦”栏目,讲述他们恪守匠心的追梦故事。

  在柳钢转炉厂,陈毅杰是唯一工作时间超过20年的“炼钢人”。

  守着那口“炉”,他苦心钻研了31年,从黑发到白发;守着那口“炉”,他完成了60多个技术攻关,推动企业创新前行;守着那口炉,他带出上千徒弟,传授技艺,传承精神。

  “要想炼好钢,得先把自己炼成钢。”陈毅杰说。

  31年琢磨一口炉

  柳钢转炉厂,3号转炉生产车间。

  坐在主控室的操作台前,隔着透明玻璃,陈毅杰眼睛盯着转炉里的熊熊烈焰,火光投映在他黝黑的脸庞上,忽明忽暗。

  “一炉钢要加多少石灰,温度和供氧流量怎样控制,可以通过观察火光细微变化来判断。炉内反应不同,火焰的晃动程度、明暗对比、火花变化,这些都有区别。”陈毅杰告诉记者。

  火眼金睛,得益于31年时光的锤炼。

  1985年,从技校毕业的陈毅杰成为柳钢转炉厂的一名炼钢工人。至今陈毅杰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进转炉车间的情形:不到5平方米的操作室,温度高达60多摄氏度,连板凳都烫得无法触碰,一个老式吊扇在头顶“嗡嗡”旋转,吹出的风却是热的。炼钢需要取样和测温,工人们脸上捂着毛巾,拿着几米长的取样勺伸进转炉;炉口外,烈焰灼人,机器声震耳欲聋。

  陈毅杰和工友们正是在这样的烈焰高温中淬炼好钢,同时也在淬炼意志。

  “想学好技术,一要能吃苦,二要肯学习。”当年老师傅的话,陈毅杰一直记在心里。

  他上班提前两小时来,下班延迟两小时走,碰到疑问,虚心向车间的老工人求教。晚上回到宿舍,再把当天所见所学所想记录在笔记本上。这个习惯保留至今,他的生产笔记已有60多本,总字数超过50万字,一些专业书籍更是被翻烂了……

  学徒期还未满,他就被破格提拔担任炼钢副炉长,这在柳钢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年,他21岁。

  31年寒来暑往,和他一起进入转炉厂工作的“小伙伴”们早已纷纷离开,只有他一人依然守着这份外人看来又苦又累的活,几十年如一日琢磨着那口炉,琢磨着如何能炼出最好的钢。如今,经他手炼出的钢已经超过100万吨,相当于1998年整个柳钢转炉厂的炼钢量。

  “这期间,有过几次转岗的机会,可以过得舒服一些、不用那么辛苦,但最后还是放弃了。”陈毅杰说,自己对冶炼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使命感,有一份源自心底的热爱。“转炉冶炼在炼钢过程中起着龙头作用,是最重要一个环节,再苦再累总得有人能守在这里,我愿意做这个‘守炉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