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废钢烂铁敲响山里娃的梦想
//www.workercn.cn2016-09-09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又是一年开学季,深山里许许多多学校历经近两个月的沉静后,又陆陆续续听到回荡山间的钟声。我也曾是大山求学人,每当想起山里阵阵悠远清脆的钟声,就像儿时上学前母亲句句暖心窝的叮咛再次回响心头,难以忘怀,无法割舍。

  钟声是大山孩子希望与梦想的守候,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在莽莽的大山中,有学校的地方就会有钟声,有钟声的地方就会有书声,有书声的地方就会有希望。对于山里人来说,每当听到学校的钟声响起,就像三月听到布谷催春之声一样。

  钟声来自一个个挂在学校里的“钟”。由于条件限制,大山很多学校用于作息指令的不是电铃,也不是现代化广播系统,往往是一块当作钟来敲的锈迹斑驳的废旧钢板铁片,有的是一块废旧钢板、有的是一片残断犁头、有的是一个汽车废旧钢圈、有的是一截废旧钢管……有的挂在教室的走廊里,有的挂在校园的大树上,很多一挂就是几十年,就像大山里无数个默默坚守的老师一样,任劳任怨,不问功名,日复一日敲响自己,催促别人求知前行的脚步。

  这些“钟”有固定的敲法和节奏,比如预备钟声是“当当、当当、当当”,上课钟声是“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下课钟声是“当、当、当”等等,决不能敲乱,也不能乱敲。每天,值班老师都会准点拿起一根铁棒或一把铁锤,有节奏地敲响这个钟,指令学校师生按时作息。钟声传遍校园每一个角落,回响在大山深处每一个人的心田,人们通过钟声的节奏,可以知道学校是在上课还是下课。

  在钟表没有普及的年代,山里很多人根据钟声安排自己的劳作和生活时间,学校放晚学的钟声响过之后,在地头山上劳作的人们会赶忙收尾手头的活儿,炊烟往往也在这时次第袅袅升起,村童唤牧归,飞鸟相与还。

  我上小学三年级之前,就读的教学点没有这样“高大上”的钟,也没有听到过这样可以响彻山谷的钟声,我们的作息指令是一个用绳子挂在老师办公室泥土墙上的铁哨子。每天,这个教学点唯一的教师黄汉老师会按时拿下这个哨子,放在嘴唇之间吸足了气鼓着腮帮“哔哔哔”地吹响,叫他所教的三个复式班十几个孩子上课、下课或者放学。哨子一吹完,又被他高高挂起,生怕有淘气的学生趁老师不注意取下乱吹,扰乱了学校固定的作息秩序。

  黄老师生来嘴唇厚实,也许是抽烟等原因,他厚厚的嘴唇常常呈暗红色,以致当时童真无邪的我们一直认为,黄老师嘴唇的形状和颜色是因为吹哨子造成的。就是在我这位启蒙老师离开人世30年后的今天,每当看到有人吹哨子或者听到哨子声,我都不禁想起他,想起他吹哨子的样子,想起他在泥土墙的教室里手握课本,来回踱步领着我们抑扬顿挫朗读课文的样子。

  我故乡村完小上下课所敲的钟,是村里一座有超过百年历史庙宇的生铁铸钟,上面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文字,差不多是半个人那么高,要两个壮汉才能抬起,那洪亮浑厚的钟声,可以在五里范围的大山回荡,经久不息。在那十年浩劫中,那座规模宏大、建筑考究的古庙宇遭受破坏,许多设施被践踏推倒,所幸这口古钟没被砸烂,人们把它搬到离庙宇不远的学校去,作为学校作息时所敲的钟,让它继续传承这片大山源远流长的文脉,呵护这片大山每一个梦想与希望。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