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彭定安:开辽宁社科研究一代新风(图)
//www.workercn.cn2016-06-29来源: 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彭定安近照

  彭定安,一位以研究鲁迅而闻名的著名学者。他在全国首次倡议建立“鲁迅学”。现在“鲁迅学”已被学术界普遍认同。他的研究方法得到季羡林先生的高度肯定。一部《创作心理学》填补了我国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空白。他以学者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著书立说反映时代进步,建言献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他的社会关怀与文化追求体现了一名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

  “鲁迅学”已被学界普遍认同

  研究鲁迅,是彭定安全部学术活动的原点。

  彭定安的鲁迅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这年10月19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8周年,他在《辽宁日报》发表《对怎样学习鲁迅作品的几点体会》,强调学习鲁迅要有理论知识储备,还必须与鲁迅“共同着爱憎”,这样的学思奠定了他日后的研究风格。

  1978年,当彭定安带着经过严肃执著的对生活和艺术思考的成果步入辽宁省社科院时,他献给读者的第一部著作是《鲁迅诗选释》,接着,他为孩子们写下了《在世界的海边——鲁迅的少年时代》。

  1981年,彭定安在全国首次倡议建立“鲁迅学”,将鲁迅研究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独立出来,并提出“鲁迅学”学科建构设想。1982年,53岁的彭定安出版了他的力作《鲁迅评传》。接下来的岁月,从《鲁迅思想论稿》到《突破与超越——论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从《鲁迅杂文学概论》《走向鲁迅世界》到《鲁迅: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坐标上》再到《鲁迅学导论》等10部著作,他把“文学的鲁迅世界”拓展为“文化的鲁迅世界”,在文艺学、美学、传记学、接受美学和比较文学等多元化、跨学科的基础上,构筑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鲁迅诠释框架体系。被学界认为在鲁迅研究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是彭定安对20世纪中国学术史最为重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现在,“鲁迅学”已被学术界普遍认同。季羡林先生在给彭定安的信中说,“研究鲁迅者多矣,这样研究的则尚未见过”。

  从研究鲁迅出发,彭定安不断拓展思维空间,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现代文学、鲁迅学、比较文学、文化社会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

  “我毕生阅读鲁迅、研究鲁迅,发自内心地崇敬鲁迅、学习鲁迅。有两句鲁迅的诗句,时常在我心中吟咏而寄托我的情感和思绪,这就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彭定安的心声,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撰写论著的四种状态

  彭定安生于江西省鄱阳县望族,早年经历了国家危亡和家庭困顿的双重磨难。青少年时代他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熏陶,向往光明,向往革命,并投入到革命的激流中。

  1949年4月,他参加了由陈赓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兵团文工团,任宣传员。1950年从北京新闻学校毕业后,进入《东北日报》从事新闻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白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通读了《鲁迅全集》,撰写《鲁迅诗选释》《鲁迅杂文读本》; 因宿舍狭小,他站着通读了 《资本论》,站着写下读书笔记。漫长的岁月,他精神未倒,信念不失。1978年,彭定安来到辽宁社科院工作没多久,就取得突出成绩。彭定安的成功源于他锲而不舍地坚持了半个世纪的学术研究。他撰写论著大体有四种状态。

  一是涓流汇集,水到渠成。他的鲁迅研究著作就属于这种情况。几十年风雨坎坷中累积下来的读鲁迅心得,种种感受奔涌而出。

  二是“原点”生发,广收博取。即有了一个研究课题的主题,一个想法、念头,感到是一种蕴涵丰富、可供发掘深究的“原点”,便以此为中心,广泛阅读,集中收集材料,累积思想、观点、见解,消化融会,形成系统,在此基础上写作论著。填补了我国创作心理学理论研究空白的 《创作心理学》,就是诞生于这种写作状态。

  三是命题作文,按题开拓。他接受的命题,多数是来自客观,少数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文化选择学》和长篇论文《21世纪鲁迅研究预想》的写作,都是这种情况。

  四是从现实生活的触发中获得主题——课题,有感而发。这类写作多是文化社会学范畴和现实主题的研究。关于文化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换、人的现代化问题等,都是这样形成的。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