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于冰:默默的坚守
//www.workercn.cn2016-06-02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默默的坚守

——记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希望工程烛光奖”获奖教师于冰

  24年前,大学毕业的于冰来到边陲小镇的亚松一小报到。这所小学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开山屯镇,与朝鲜隔江相望。一个城镇孩子到乡村执教,原以为在这里待上两年就可以回城,没想到一待就是24年。这些年的坚守最开始是一种梦想,中期是一种感恩,如今是一种不舍。

  1972年,于冰出生在延边州敦化市一个教育世家,她的父母都是人民教师,浓厚的书香氛围熏陶下,教书育人成了于冰的人生目标。1992年,当地的教育部门去于冰的学校招老师,出色的业务能力让于冰脱颖而出。而当时,偏远的开山屯镇急需老师,很少有人愿意去,带队的领导找到了于冰,向她承诺,两年后她就可以调回敦化市任教。

  就这样,年仅20岁的于冰在开山屯镇亚松一小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不到两年时间,她就在全市教师中崭露头角。1994年,她代表学校参加全市语文教学比赛,获得优秀奖;同年6月,她获得“优秀辅导员”称号。

  转眼两年过去了,敦化的调令已经送到亚松一小,于冰马上就可以回到敦化工作,陪伴父母左右。1994年7月12日,学校即将放暑假,厄运却在这一天降临。当天上午,正在给孩子们讲课的于冰昏倒在讲台上,随后被送到医院,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3,进行骨髓移植的花费最少要20万元,这样的天文数字让一家人陷入绝望。

  于冰患病的消息很快在开山屯镇传开了,一股温暖的力量开始在全镇传递。为了救治这名优秀的年轻教师,大家慷慨解囊,在那个平均月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的年代,大家竟然很快将手术的费用凑齐,送到了于冰的手中。最终,于冰骨髓移植成功,奇迹般地康复了,而这份难舍的情谊让于冰决定留下,为了全镇人的恩情,更为了这里的孩子们。

  于冰任教的亚松一小,是这个边陲小镇里唯一的一所汉族小学。由于小镇的经济发展缓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这里,学生数量在20年间减少了九成。于冰任教的班级中,过半数孩子的父母都在韩国、日本等国打工,虽然家庭收入有了保障,但孩子的教育成了大问题。于冰发现,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这些孩子大多敏感、心事重,比起课本上的知识,孩子们更需要关爱。于是,她开始了白天给学生当老师,晚上给学生当妈妈的日子,不仅关注孩子的成绩,更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她把成绩落后的同学带回家单独辅导,免费提供吃住,还记住每个留守儿童的生日,为他们庆生。孩子们在于冰的陪伴下逐渐敞开心扉,不少人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2013年发起“希望工程烛光奖”公益项目,在全国发掘辛勤耕耘在贫困地区农村基层教育战线,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优秀乡村教师,每位获奖人将获得8000元的现金奖励以及4000元的线上线下培训课程。2015年,于冰获奖。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