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小东:一味倡导“快乐教育”是一种短视(图)
//www.workercn.cn2016-05-26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教改应确保能实现足够的社会流动性

  中青报:现在国内的“快乐教育”提倡减负,整个教学大纲的难度也在降低,这会不会导致我们公立教育的水平集体滑坡,变成一种保底教育?

  王小东: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我不理解,难道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都笨了?绝对不是吧!现在不光是整个教学大纲的难度降低了,考试难度也降低了。

  考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区分度。民国时期,国内名牌大学大多是自主或联合招生,考题非常难。北大、清华、上海交大,你考个五六十分,可能就被录了。因为难度大,把学生的成绩给充分拉开了,甚至把尖子生的成绩都拉开了。

  我在日本留学时发现,日本学生上大学要参加两次考试,第一次是统一高考,第二次是各高校分别考试,第二次考试的难度会更高,而且根据各大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前段时间有人诟病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题目太难,完全不占理啊——作为中国顶尖院校,清华、北大的考题当然要难了,因为难度是区分度的基本保障。

  除了诟病难度,现在也有人总说笔试有问题,要用面试替代。岂不知普及面试首先社会成本很高(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对所有考官水平和公正性的要求更高。因此,笔试依然是目前全社会能够获得的、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信息的最公正的选拔方式。这么说吧,笔试有局限性,但取消笔试问题更大。

  中青报:周围很多小学生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在校内确实轻松了,但因为选拨考试依然存在,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获胜,不得不在课外让孩子上各种语数外的补习班,大量的教育内容转移到了课外,形成了一种校内轻松,校外紧张的局面,最终孩子和家长反而更加累了。您觉得这是推行“快乐教育”的直接后果吗?

  王小东:我看我们现在的公立教育水平正在下降。新的趋势是要想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你就得花钱买。美国早就是这样,但是美国对特别聪明而家里又没钱的学生另外开了一条路——美国政府教育部门要求公立小学从一年级就把“天才”小学生选出来,进行特殊照顾。咱们中国呢?私立学校往往光认钱,公立学校尚且有些爱才之心,但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被有些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官僚严重干扰,在所谓“教育公平”的旗号下,不敢(因为上级不准)对优秀的孩子因材施教,结果把潜在的国家优秀人才——如果家长再没有足够的金钱支撑的话——从小就埋没掉。

  中青报:这种情况是不是会带来一个更加可怕的后果:阻断那些孩子向上流动的通道,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

  王小东:中国自古就重视保证一定的社会流动性,不让阶层固化。从察举制到科举制,这代表着人类人才选拔制度的一种进步方向,这个传统后来被人类普遍接受。我记得美国一位名叫克拉克的学者说过,汉语民族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科举制,堪比英语民族贡献给世界的议会民主制。剔除科举制的封建糟粕,这句话也许是有道理的。但今天的国人却要把我们对人类最大的贡献给否定了!这种否定直接威胁着我们社会上升通道的畅通。

  中青报:现在这条向上流动的通道正在变窄?

  王小东:对,被逐渐堵死了。所以,我说一味主张给孩子提供“快乐教育”的人是“短视”。那些反对应试教育、倡导跟美国学习的人,其实没有真正了解美国的素质教育是怎么来的。

  美国出版的《被选中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秘史》一书,对美国所谓的注重“素质”的入学标准怎么来的有详细论述。美国早期的所谓注重“素质”的入学标准,直白地说主要是为了给学习不好的富人孩子上学寻找理由,但实施的结果是导致美国大学的学术水平不高,也逐渐引起美国精英阶层的关注。后来,在威尔逊(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和美国总统)等一批美国爱国者的带领下,美国教育从原来那种注重“素质”的入学标准转向了考试,偏重学术。但是,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量犹太人移民美国,他们考试很厉害,美国本土孩子竞争不过,没办法只能在社交、体育活动等所谓“素质”上寻找借口。

  《华盛顿邮报》在《被选中的》一书的书评说道:“美国大学入学评鉴中特别重视课外活动、领导特质以及推荐信的做法,与欧日截然不同,许多美国人引以为荣,其实这是20世纪初特殊环境考量下的结果。诚如当时哈佛大学校长洛厄尔所说:‘是为了防止日增的犹太人比例。’”

  可悲的是,这样一种来历的所谓的注重“素质”的入学标准(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集体作弊的手段),今天居然被我们国内的有些专家、教育官员当成了“先进”的教育标准!

  我想强调的是,阶层固化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一个成熟的、良好的社会,要尽可能减少阶级固化,要让优秀的学生,尤其是优秀的下层子弟有往上走的机会,社会的中层更要往上走。现在的做法把中层给压住了。现在不是1%对99%,而是1‰对999‰,把这999‰的路都给封死了。

  中青报:对很多家长来说,教育公平是他们最在意的地方。

  王小东:对。因为目前我们优秀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你考上清华北大,很可能就相当于几百万元的教育经费砸你头上了,你考其他学校可能几十万元都没有,所以大家都争着上好大学。

  现在,个人和教育企业是把钱挣着了,但对于国家而言,教育的效率和公平都变差了。简单说就是越来越“拼爹”了。富裕家庭可以用钱给自己的孩子购买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让他们在上升机会的竞争中占有各种优势。过去不是这样的,过去我们有好的传统——通过考试来分配优良的教育资源、教育经费,比拼爹要合理得多,也有效率得多。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