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揭秘东海前哨守兵艰苦生活:生吃20天干面条
//www.workercn.cn2016-04-20来源: 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岛不大,山不高,海就在眼皮底下的不远处;人不多,5名水兵,山巅之上的小小哨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草长莺飞时节,半小时乘船航渡,走过两公里山路,便开始了一段艰难的攀登——由一块块不规则青石铺就的483级台阶,蜿蜒着盘向高处,犹如久远的琴键,每行走一步,落下叩击青石板的脆响。

  一湾碧水一篷船,一层薄雾层层峦。数十年如一日,东海舰队某信号台一茬茬水兵就这样穿行在云雾之间、台阶之上,写下了水兵坚守海岛的“诗与远方”。在那里,他们穿越繁华,远离尘嚣,把不舍化作质朴的坚守,将最美好的青春留给了这座小岛,坚定执着地传回一个个“信号”:东海前哨,我是祖国的“耳朵”和“眼睛”!

  越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

  “再喝碗水吧!”老兵退伍离岛的那一天,信号台台长、四级军士长王永端着一碗水,“仪式感”特强地对老兵潘伟说。

  海还是那片海,只是融进了一名老兵12年的青春。潘伟离开的时候,默默地向那片海敬了一个军礼,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下熟悉不过的483级台阶。

  那碗水是从山脚下的蓄水池中舀上来的,海岛多的是水,最缺的也是水,水与守岛官兵一直都有着不解之缘。

  有一年夏天,岛上大旱,连续多天停电缺水,没办法做菜,大家硬生生吃了20多天干面条。不敢多用水,大家就一盆水循环多次使用,洗脸也只能用毛巾蘸点水简单擦拭。

  当时,上士曹春凯的妻子和儿子大老远地第一次来队,看到连用水都这样金贵,只住了一晚,第二天就踏上了返乡的路途。

  看海,绝不仅仅只有沙滩漫步、海面冲浪那般浪漫。

  每天清晨五时半,天未大亮,曹春凯和中士陈湘豫就得起床买菜,好赶回来做早餐。清晨的台阶格外湿滑,必须小心翼翼地一步一个台阶,否则很容易摔倒。要是在夏天,还要谨防着路边不时钻出的毒蛇、蜈蚣。大家开玩笑地说:“这是用‘生命’在买菜啊!”

  刚刚选取为四级军士长的曹春凯回忆说,第一次买菜时,自己扛着20多公斤重的食品,望着数百级的台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苦差事再也不想干了!”可没想到,他一干就是10多年。路还是那些路,台阶还是那些台阶,可曹春凯心里的路却越走越顺溜。

  信号台所在海岛环境艰苦,每一个初来者几乎都曾有过一段迷惘时光。

  3年前,大学在读的李云南选择了参军入伍,目的很单纯:体验两年部队生活,返校后继续完成学业。

  最初,李云南被分配到部队机关,由于工作表现突出,很快就成为预备党员。就在家里人盼着他退伍返校的时候,李云南却选择了留队服役。选取为士官的第二周,他接到去信号台报到的通知。阴雨连绵的天气,此起彼伏的山路,看着这样的环境,李云南甚至有些后悔:在条件这样艰苦的海岛待下去值不值?

  那天饭后,坐在战争年代留下的炮台边,王永用胳膊肘戳了戳李云南:“哎,你说,在岛上当几年兵,我们能收获什么?”看着李云南不解的目光,王永接着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我们在岛上吃几年苦,以后遇到什么困难,也不会害怕。”

  王永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李云南重拾入伍之初的劲头。不到半年时间,他成了台里的“信号通”,成长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看海人”,去年底还被评为优秀士兵。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