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秀英:地质一线的巾帼风采
//www.workercn.cn2016-03-16来源: 中工网——《黑龙江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地质一线的巾帼风采

——记全国最美地质队员典型代表、黑龙江省煤田地质二○四勘探队总工程师王秀英

  她是中国地质勘探队伍中奋勇当先的花木兰,她是煤田地质管理中纪律严明的樊梨花。她用无悔青春诠释了对煤田地质事业的满腔热忱,她用执著的信仰一次又一次地攀登地质勘探业绩的高峰。她,就是全国最美地质队员典型代表、黑龙江省煤田地质二○四勘探队总工程师王秀英。

  1994年大学毕业后,王秀英被分配到了煤田地质二○四勘探队。当时领导看她是个刚来的小姑娘,为了照顾她,队里特意给她安排了一个在地质科做室内描图的工作。但王秀英拒绝了领导的好意,主动要求到找煤项目部钻机一线做地质检验员,这一干就是十年。

  地质勘探工作本就是一个相对艰苦的行业,男性工作者在野外勘探尚且不易,一个女性在野外工作就更加的困难不便了。在野外,王秀英住过工棚,租过民房,有时甚至吃不上一口热乎饭,但从未听她叫过苦。她总是说:“这是我的选择,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

  王秀英接到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七台河铁西工区,当时钻井队共有上百名职工,其中女职工只有4名,而她是4名女职工中唯一一个做一线勘探的。王秀英作为地质检验员,主要承担三编、预测和资料整理工作,每天要2次徒步16公里去钻机检验煤芯、检查原始记录等。

  王秀英到工区不久,七台河就下了一场大雪。连续2天的大雪将活动板房门完全堵死,人只能从窗户跳出去清除积雪才能打开房门。看到这么大的雪,同屋的姐妹们都劝她别到机台了,可王秀英坚决不同意。身高只有一米六多一点的她,冲进皑皑白雪后才发现困难远比想像的要大:大雪覆盖了原野,根本分不出路在哪,一不小心就走到了路边的沟中,本来只有膝盖上下深的雪,一下就到了腰部。平时20多分钟就能走到机台,可她却磕磕绊绊的走了近1个小时。

  七台河铁西项目钻进到480米时,预计该见煤时取出的却是一段完整的粗砂岩。项目组讨论后认为,附近钻孔未发现断层存在,应通知机台停钻终孔。王秀英一路思考,认为该煤层为铁西勘探区主要煤层,发育非常稳定,不太可能突然间消失,且地层也未发生明显变化,为什么煤不见了呢?带着疑问,王秀英来到岩心箱前一段段复查起来。终于,450米处一段20厘米长、沾满泥浆的岩心出现在眼前。可岩心还没拿到眼前就断为两截。当她再仔细观察断面时,发现了光滑的断面上几道细小的擦痕,这应该是压性断裂的标志。随后,她又在附近的岩心中发现了相同的断面,且均为破碎后重新胶结压实。王秀英立即将自己的最新发现反馈到项目部,在她的坚持下,钻进到530米时,一层厚2米的煤层终于展露真容。而她的这一坚持,还证实了一条从未被发现的逆断层的存在,为在该区找煤指明了方向。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王秀英在野外踏勘、给孔、检查、验收,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她克服了野外工作的不便和尴尬,战胜了恶劣环境带来的一切困难。王秀英一直奋斗在野外生产和科研第一线,取得可喜成绩。她也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大型地质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地质报告的编写人。

  22年来,王秀英跑遍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勘探区,先后提交了《七台河市双兴矿区煤炭详查报告》等10多个地质报告。不仅实现找煤重大突破,更为延续老矿区服务年限做出积极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据此,她的《依兰煤矿详查报告》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第十五届地质报告评选中获得地质勘查报告二等奖和新发现矿产资源报告奖。

  从地质检验员到项目负责人、地质科长,再到担任二○四队副队长一职,王秀英始终扎根一线,努力工作。为了工作,她不知放弃了多少个双休日、节假日,放弃了多少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密山老家离二○四队很近,但王秀英很少有时间能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年迈的父母想女儿了,就来到七台河看她。

  地质勘探队本来就人员少、任务重,一天恨不得当两天用。近年来,每年的社会地质勘查项目10个以上。地质科平均每人要承担1-2个项目。王秀英自己承担了多个项目,还带领团队共同完成任务。为了多立项目,她不辞辛苦,经常到外地出差,先后完成了多个项目的立项及招投标工作,争取到国家资源补偿款1.4亿元,使二○四队在未来两年保持了项目接续。

  在王秀英的带领下,地质科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多次被评为省煤田地质局“先进集体”。她本人被评为“优秀地质工作者”、“黑龙江省地质行业先进个人”、“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并获得黑龙江省首届“青年地质科技奖”。

  针对送温暖活动范围广、时间长、形式多的特点,牡丹江市总工会通过探索,实现了突破,在送温暖对象、范围和内容上不断延伸,使送温暖活动得到拓展,内容更加充实,力度逐步加大,从而提高了工会帮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受到了广大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的好评,成为人民日报、新华社、工人日报,以及省内报刊媒介追踪的热点,如以“为送温暖的人送温暖”为题等内容多有宣传和报道。

  冬去春来,回首刚刚过去的寒冬,牡丹江市以“温暖进万家,帮扶天天行”为主题拉开了牡丹江市总工会2015年“两节”送温暖活动的帷幕。随着“两节”送温暖、“金秋助学”、 “大病救助”、“免费家政培训”等一系列为职工服务的实事活动的逐一开展,工会帮扶工作真正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

  今年牡丹江市总工会结合十送温暖活动,将活动赋予新的内涵。他们改变以往的举行仪式、领导讲话等做法,简化活动程序,改变固定模式,深入到社区帮扶中心启动了以“温暖进万家 帮扶天天行”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深入到困难职工家庭,为困难职工送去生活物资和资金,让他们过上一个祥和的春节。

  与往年相比,牡丹江市今年的送温暖活动在救助物资数量和救助方式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突破。每户困难职工领取的生活物资为一袋米、两袋面和两桶油,并创新了慰问金发放方式,即今年市总工会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慰问金,将慰问金通过银行直接打入困难职工账户中,保证了送温暖资金的专款专用。

  寒冷的天气挡不住温暖的脚步。2016年1月22日,牡丹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雨浦,走访慰问了部分困难职工家庭和全国劳动模范,为他们带去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去新春的慰问祝福。在特困职工曹利忠家,张书记勉励他们通过奋斗改变自身命运。在牡丹江热电有限公司,张书记与企业5位全国劳模亲切交谈,并向全市各级劳模拜年,向默默支持劳模工作的家属们致以新春的问候。

  张雨浦书记在走访慰问中强调,我们要始终把帮扶困难群众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各级领导干部要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满腔热情为他们多办实事好事。要坚持共享发展,加快建设公平和谐、富强幸福的牡丹江,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将有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困难群众。

  近年来,牡丹江市总工会不断探索新时期帮扶体系的建设,构建起了以市、县两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企业工会、街道、社区及乡镇帮扶工作站点的三级帮扶体系,形成了“对口帮”、“结对帮”、日常帮扶和冬送温暖、夏送清凉、春送岗位、秋送助学等特色的帮扶机制,使得帮扶工作网络“上下衔接、纵横联系、运转灵活”,“有困难,找工会”已成职工及农民工兄弟的共识,他们称:“工会真是咱们的娘家人啊!”

  牡丹江的送温暖工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帮扶中心、SIYB创业培训、金秋助学、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四大品牌。根据职工群众需求,将功能严重弱化的市职工技术交流馆更名为市职工服务中心,县(市)区职工服务中心建设工作也同步进行,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会相连通的服务职工网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牡丹江市职工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技能水平的高低对于下岗职工、农民工再就业和收入水平的重要性,他们坚持按照“以需定培”的思路,通过大力推广“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推进农民工培训就业一体化。着力提高下岗职工、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提高他们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正是由于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牡丹江市工会送温暖工作才能做到历久弥新,充满生命力。2011年,牡丹江市总工会由此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殊荣!

  牡丹江市共有出租汽车2919辆,有7000多名出租车司机存在着就餐、如厕、停车“三难”问题。为帮助解决出租车司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三难”问题,牡市总工会牵头,与交通局联合在全市开展了“的哥食堂” 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6 家“的哥食堂”,解决了出租车司机实际问题,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的哥的姐”的普遍欢迎。

  牡丹江市总工会着眼为职工提供普惠化服务,创新工作方式,启动“雪城工会卡+”普惠职工温暖行动,与哈尔滨银行举办了雪城工会会员服务卡合作签约仪式,已经招募特惠服务单位30多家。 今年“五一”首发雪城工会卡2万张。市委、常委秘书长宫镇江在签约仪式上说:“工会会员服务卡是市总工会对新形势下服务职工工作的有益探索,意味着工会更加注重推进解决职工的各项切实利益问题,更加注重以推进民生和谐来促进全面深化改革。让全市广大职工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实心实惠,使工会真正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

  劳动竞赛

  围绕经济建设发挥主力军作用

  70年来,牡丹江市总工会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发扬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世纪80年代,牡丹江市总技术协作办公室,在全国办起第一所电视大学,全国第一家函授大学,受到国家教育部充分肯定,并作为一个典型,向全国推广。市总还在技协活动中进行改革,开了技术协作有偿服务的先河,通过推广水泥快速养生法,体现了按劳取酬原则,保护了知识产权。

  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广泛开展了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和“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和谐奔小康”、创建“工人先锋号”、“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等活动,更是激发了职工群众首创精神,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

  按照牡丹江市委“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城市,奋力推动牡丹江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导思想,牡丹江市总工会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包括现代产业城市在内“五城建设”的发展方向,在全市重点产业项目和百项重大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项目中开展了“五比一创”劳动竞赛,围绕市委开展的“346”产业项目攻坚目标,选取社会关注度高,以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的38个重点项目作为参赛重点,参赛职工近万人,参赛的项目中省级项目14个。牡丹江恒丰纸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恒丰特种纸建设项目”还被列为全省“十大示范项目”。 截止目前,所有参赛项目都超额完成了今年的计划施工任务,为项目早日建成,实现达产达效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激励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精神和高昂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中去,牡丹江市总工会制订下发了重点项目建设劳动竞赛活动方案。通过比工程质量,推动项目提档升级;比文明施工,推动项目规范合法;比建设工期,推动项目施工进程;比科学管理,推动项目目标规范;比技术创新,推动项目科技创新,创和谐团队为有效载体,紧紧围绕省总“展主力军风采,推动龙江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劳动竞赛的主题内容,切实开启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立功竞赛活动。

  重点项目竞赛开展以来,通过全市各级工会的精心组织,有关单位的通力协作和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取得了明显成效。恒丰特种纸建设项目根据全年经营形势和目标的完成情况,公司工会与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开展了“比学赶帮”劳动竞赛活动。公司共有3个分厂3个机台、12个大班、36个班组367名员工直接参与本次劳动竞赛活动,企业发展在行业内一枝独秀,行业龙头地位愈加稳固,所生产的产品申请的8项专利已有5项获得授权,圣经纸项目获省优秀新产品奖并获国内外专利申请奖励资金。

  2015年,牡丹江市总工会举办了全市“中国梦·劳动美”职工“创新杯”技能系列大赛,穆棱赛区比赛是全市第一个开赛,共有来自14个企业的百余名职工参加了家具包装、手工雕刻、货物叉车、水带连接、家具调漆、阀门整机装配、管道焊接共7个项目比赛。百威英博(牡丹江)啤酒有限公司技能大赛历时半年,使公司各岗位技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为提高职工岗位技能,牡丹江市总工会在全市组织了5万多职工开展了“创新杯”、岗位技能、优质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鼓励职工熟练掌握所从事工作岗位操作技能,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并以核心职工名字命名一批“先进操作法”,激励职工争当知识型“金点子大王”、科技型“金牌工人”、创新型“职工发明家”,近年来共有100多项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在省、市获奖。

  为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牡丹江市工会广泛开展了“名师带高徒”活动,为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竞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把重点项目作为提升职工科技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平台,组织职工围绕自主创新、提质降耗、革新攻关、节能减排、增加效益等工作实际,在关键、重点、技能含量高工种(岗位)范围内,选拔“名师”结成师徒对子,开展传、帮、带活动。

  劳动模范是城市建设的宝贵财富。70年来,牡丹江市总工会大力宣传弘扬劳模精神。在全市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征程中,先后涌现出金桂兰等一大批劳动模范,他们用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在不同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业绩,成为民族的骄傲、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新中国成立后,全市共涌现出各级劳动模范5304人次,其中全国劳动模范 72 人次,省级劳动模范 582人次,市级劳动模范4650人次。这些劳动模范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勇拼搏。“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已经成为时代最强音和社会主旋律。

  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把做好劳动模范管理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工作来对待,市委常委会每年听取一次劳模工作汇报,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劳动模范的医疗、养老和生活困难补助等项工作,市总工会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劳模联系卡制度、谈心沟通制度、上访接待制度和待遇落实追踪制度,为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劳模管理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近年来,为了发挥劳模作用,搭建劳模的职业阶梯,牡丹江市总工会在全市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给予一定的技术和经费支持,为劳模从事技术革新、科技研发创造有利条件。几年来,全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取得创新成果36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随着当今进入“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牡丹江市总工会在工会网上设立了职工网络创客空间,开设在线创新创业培训和职工创客交流论坛,为职工创新创业搭建相互交流创业心得及互通信息的平台,多方开展技能培训,利用帮扶中心、工人文化宫、牡丹江工会网、高校职工实训基地等培训平台,发挥各级工会组织作用,采取一站式服务,对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帮助提供专利申请、应用推广等多项服务;在帮扶中心开设专门窗口,为初创企业职工提供各种法律服务,避免初创期间因不知政策而触及国家法律红线。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