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国家级技能大师、陶艺家占绍林:将拉坯做成一门艺术
//www.workercn.cn2016-03-15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占绍林低着头,紧盯着眼前的泥料。拉坯机开始运转,他将双手放在旋转的泥巴上,如同对待心爱女子般轻柔,泥巴慢慢变成一个瓷坯。瓷坯瓶中细微的弧线、曲线、圈线和圈足都带着惊世的绝美,力道拿捏得恰到好处。

  早春时节,《工人日报》记者慕名来到位于景德镇湖田附近的占绍林工作室,见到了这位年轻的拉坯艺术家。

  将拉坯做成一门艺术

  “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写道。拉坯是陶瓷制品成型的第一步,决定着整件作品的成败,也是手工制瓷中最关键、最难的一道工序。

  “两根线条,相互缠绕,便有了各种造型。”占绍林向记者介绍,两根线条,指的自然是双手拉坯时留下的轨迹。拉坯这道工序,决定了一个陶瓷作品的器型,而器型,本身就是个没有界限的概念,只要你敢想,就能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器型,创造出各式各样器型的美。

  2015年10月,景德镇举办了“古窑杯”全国陶瓷成型职业技能大赛,吸引了14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拉坯、滚压、雕塑高手一比高下。占绍林一气呵成拉出了成型作品《酒足饭饱》,获得了第一名,该作品将瓶、碗、杯3种器型层叠倒扣一气拉成,圆的弧度,线条的平直,形成了完美的比例和造型,让评委们叹为观止。

  获得拉坯第二名的山东德州选手很有感触地说:“总决赛现场的陶泥材质较软,定型很难,稍有不慎就会坍塌,拉件大器更不容易。景德镇制瓷人的拉坯水平堪称第一。”参赛的陕西选手宋师傅对占绍林更是赞不绝口:“看他现场拉坯,是一种艺术享受,从器物造型、坯体厚薄、流线弧度都拿捏得非常精准,而且一气呵成,速度之快无人可比。”  

  拉坯的时候,力道的控制十分重要,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参观占绍林的作品,陶瓷器皿各有不同,纹样繁简相宜,既有中国古典的传统韵味,又包含有西方艺术之美,他创作作品时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手上功夫拿捏妙到微毫,不得不让人感叹拉坯艺术的魅力。

  不断创新 , 永不止步

  今年35岁的占绍林年纪不大,名气却不小。16岁时,占绍林只身来到景德镇,怀着对生活的憧憬,向家族中做陶瓷的叔叔拜师学艺,学习拉坯技艺,一直在拉坯这个行业耕耘了近20年。

  刚开始,和其他人一样,他按部就班地跟着师傅学习拉坯。有一次在北京交流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旅美陶艺家,在这位陶艺家的院子里,他看到了手工拉坯成型的观音菩萨和青蛙等一系列作品,对他触动很大,这些陶艺作品怎么能用手工拉坯呢?通过学习后他才知道原来这位陶艺家是通过胳膊这一截拉出造型后运用雕塑原理创作出来的。这让他深受启发,回到景德镇以后他就琢磨怎么通过这种技法来一次成型大件物品。

  当时景德镇工艺要做一个陶瓷大件,需要上中下三节分开来做,再组合在一起。要一次成型大件坯,需要克服重心不稳导致的变形垮塌。为了克服这个难题,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在1995年,他终于成为景德镇大物件一次拉坯成型第一人。

  不断创新,永不止步,是年轻人最大的特点。此后,敢想敢做的占绍林又开始日夜琢磨自己的创新之路,思考如何将普通而被动的拉坯做出独具特色和造型美感的艺术品。他告诉记者,“拉坯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并且,趁年轻多尝试一些总是好的。”就在不断的尝试中,他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他,收集了很多青石板,这些石板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起眼,而他却被石板上精致、独特而富有中国传统韵味的花纹所吸引,他大胆地将这些元素融入拉坯创作当中,再结合现代的中西方艺术元素,将这门传统手艺赋予了艺术的标记。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