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贺明俊:一个老工人的“实业救亡”故事
//www.workercn.cn2015-09-02来源: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中篇

  磨难,辗转迁徙拼命干

  “我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大家同仇敌忾、生产热情高涨

  贺明俊的梦想在1942年成真了,如愿成为中央电工器材厂第四厂的一名车工,“而此时的第四厂已搬迁至位于离昆明市区9公里远的马街子”。

  时间回溯至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了抗日战争,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东部沿海沿江大批企业被迫西迁或抛弃,遭到巨大挫折,中央电工器材厂也不能幸免。但是,面对战争的威胁和磨难,湘电的先辈们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抗争。

  1937年11月,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备处由南京迁移至湘潭,处在襁褓中的中央电工器材厂开始颠沛流离。

  当时昆明处于抗战大后方,交通运输便利,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加之云南有制造电工器材所需要的铜矿、铅锌等金属矿藏。筹备处遂决定中央电工器材厂第一厂(电线厂)迁往昆明。其余各厂仍按原定计划继续筹建。

  由于时局影响,建厂工作进展缓慢,到1938年7月部分厂房才宣告落成,第二厂(管泡厂)首先投产。同年10月,武汉沦陷,湘潭紧邻前线,形势十分危急,第二厂、第四厂的一部分机器设备紧急迁往桂林,第三厂及第四厂的另一部分机器设备从湘潭迁昆明继续生产,为抗战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1939年春,中国自制的电子管在桂林首次与国人见面。直到1939年7月1日,中央电工器材厂才结束筹备工作,正式宣布成立。

  “虽然历经千难万险,先辈们仍激情未减,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继续生产,保障供给军需民用。”贺明俊回忆说,当时几乎每天都有日本飞机来轰炸,妄图摧毁我后方工业,“每次飞机轰炸的时候,大家就躲到防空洞里,等警报解除后,继续生产”。

  有一次连续4天4夜加班赶生产任务的情景让贺明俊印象深刻,“当时厂里接到生产一批电动机的任务,为了及早完工,我们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自己都累吐了好几回……但大家同仇敌忾、生产热情高涨”。

  贺明俊的说法也在昆明市政协的相关文史资料里得到了印证。据资料记载:1940年10月,日本飞机18架轰炸昆明,中央电工器材厂总办事处和第一厂均被轰炸,电线厂房中弹被毁一角,机器设备损坏一部分,宿舍的门窗玻璃被震破,全体职员工人同仇敌忾,夜以继日抢修厂房及机器设备,家属自动蒸馒头,送给抢修职工吃,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努力,遂恢复生产。1942年,日寇入侵缅甸,滇缅公路被阻断,日军妄图摧毁我后方工业,8月间,敌机27架又轰炸马街子工业区,中央电工器材厂第一厂被炸,厂房、机器设备部分被毁,损失相当惨重。但经全厂员工的艰苦努力日夜抢修和家属的密切配合,两个月就恢复了生产。

  而在整个抗战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面对战时物资紧缺以及对外采购交通线中断的情况,通过研究人员的自主研发,已经能生产多项电工器材,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僵局。这些电工器材除了保障了战时大后方的生产生活需要以外,更多的是直接用于前线对日作战。记者在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根据1943年中央电工器材厂产品销售对象的统计,直接用于军事机关的占到百分之四十,其产品后来还装备了援华美军和飞虎队。

  抗日战争结束后,由于缺乏区位优势,企业生产成本很高,中央电工器材厂陆续迁回湘潭下摄司。

  前行,电工行业的“血库”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