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廖设生:情牵建盏30年
//www.workercn.cn2015-06-23来源: 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初以来,南平市建阳区华生建盏陶瓷有限公司的廖设生和徒弟陈玉锋先后捧回8项大奖。

  近日,记者走进华生公司的生产车间,廖设生和徒弟陈玉锋正忙着“出窑”。“这块盏油滴结晶颗粒大、质感强,几近完美,可惜碗沿有一处掉釉。”捧着刚出窑的油滴盏,陈玉锋连连叹息。“这是釉水太厚造成的,以后上釉要注意釉水的厚薄、均匀。”每取出一件作品,廖设生和陈玉锋都要细细观察、总结。

  与建盏结缘

  廖设生1966年生于建瓯,1987年,他从厦门集美轻工业学校陶瓷工艺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建阳瓷厂任技术员,由此和建盏结下不解之缘。

  建阳瓷厂位于建阳区水吉镇池中村,池中村附近的后井、芦花坪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建盏古窑址。规模宏大的龙窑遗址、精美异常的碎瓷片,常勾起廖设生对当年繁荣兴盛场景的无限遐思。此时,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省轻工研究所和建阳瓷厂等有关单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攻关小组研发的仿古建盏已获成功。年轻的廖设生手脚勤快,勤学好问,不久,他就成为建阳掌握烧制建盏技艺三人之中的一个。

  建盏的釉属于我国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在窑炉烧制过程中,由于火候不同,器物会呈现出各种奇特的花纹,令廖设生深深着迷。1996年,就在廖设生准备对建盏展开深入研究时,瓷厂却倒闭了。

  没有了收入,廖设生只得去一家古董店打工。当时,除了一些古董玩家,知道建盏的人很少,一块建盏也就卖个三五块钱。多年来,因为热爱,廖设生从未放弃过对建盏的研究。

  为了推动建盏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建阳区打出一系列组合拳。2009年5月,“建窑建盏制作(烧制)技艺”被列入省级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建窑建盏制作(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阳区建窑建盏协会正式成立……一股建盏热悄然兴起。

  廖设生敏锐地意识到建盏复兴的春天已悄然来到。2010年,廖设生结束打工生涯,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在传承中创新

  廖设生出手不凡,他的建盏作品结晶花纹颗粒大,质感强,色彩柔和。成立公司后短短三年间,廖设生就研发出兔毫盏、银毫盏、油滴盏、兔毫茶具、油滴茶具、油滴花瓶等一系列产品,获得业内行家的认可。

  公司办起来了,产品打开销路,传承的问题又提上日程。幸运的是,廖设生顺利地招收了一个徒弟,也就是和他一起屡屡获奖的陈玉锋。

  “80后”的陈玉锋也是廖设生的外甥,出生在建阳水吉的他从小就听长辈们说起建盏。虽然在外做生意,每次回老家,陈玉锋总要抽空到廖设生的公司走走看看,问这问那。廖设生看他对建盏感兴趣,加上自己实在忙不开,就劝陈玉锋回来帮忙。

  2012年,陈玉锋放弃上海的建材生意,回到建阳学做建盏。陈玉锋从洗泥做起,大冬天要把瓷泥从水池中捞出,装入布袋晾晒。冰冷刺骨的池水冻僵了他的双手,陈玉锋却一声不吭。为了学习拉坯,陈玉锋往往早上6点起床坐到转盘前一直练习到下午5点。手上都是血口子,他就粘上胶带继续干。现在,在廖设生的指导下,陈玉锋已基本能独当一面,作品屡获大奖。

  “年轻人条条框框少,能大胆尝试各种原材料,往往带来意外惊喜。”廖设生相信,年轻一辈一定能在传承中创新,把建盏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记者 刘辉 通讯员 张敏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