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田计荣:大山深处的坚守(图)
//www.workercn.cn2015-06-05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田计荣正在备课。

  “庆幸孩子们有您这样一位好老师。当人们争相离开山村的时候,您一直在坚守。为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您甘愿做大山里的红烛。”——这是2014年田计荣被评为“最美阳曲人”时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

  田计荣,55岁,阳曲县杨兴乡人。5月26日,记者在杨兴联校见到了他。不高的个子,清瘦的面庞,沉稳而随和。提及坚守大山搞教育的动力,田计荣坦言,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杨兴人,从小目睹了乡亲们为生存辛勤劳作的情景,也聆听了父辈们为改变命运不懈努力但收效甚微的哀叹。“大山养育了我,我就该回报。如果在我的努力下,后生晚辈们能走出大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乡亲们不就更有盼头、有奔头了吗?”

  有了这个信念,从1977年参加工作算起,38年来田计荣一直在山区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其间,他走过了杨兴乡的几所小学,但从未跨出过杨兴一步。

  1977年,田计荣高中毕业后,到西坪沟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一干就是7年。学校有12名学生,只有他一个老师,肩负起不同年级不同功课的全部任教。因为学校离家有20多里地,工作日他就住在学校。当时村里条件不好,没水没电,学校没炭没煤。他得在课余时间到附近的山上砍柴,再沿着崎岖的山路背回学校;由于村里没井,他每天清晨还要步行2里地到沟里去挑水。白天上课,晚上一个人住在学校点着煤油灯批改作业,每月10元的工资,日子过得寂寞而清苦。周围一些村子的年轻老师陆续有人辞职,可田计荣从没动摇过。

  1989年,田计荣执教水头村小学期间正式转为公办教师。两年后,由于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田计荣回到了本村的鄯都小学。当时鄯都小学有100多名学生,十几位老师。但后来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加快,不少村民搬迁了,学生也越来越少。老师们退休的退休,调走的调走,到2010年只剩下他和另外一名老师还在坚守。妻子对他说:“你看别人都走了,咱的孩子也大了,咱也走吧。”由于放心不下这里的学生,田计荣决定留下来。此后,他既当校长,又当老师,还做勤杂工;既教语文数学,带体育音乐,还要看大门、担水、扫院子、掏厕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全把式。直到2014年鄯都小学被拆了后,田计荣才又转到了杨兴联校。

  “这些年妻子和孩子跟着我吃了不少苦,原本他们有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田计荣对家人有深深的愧疚,但他说从没后悔过。

  田计荣说,山区的教学条件有限,也来过一些老师,但最后大都没能留下:“真正扎根山区的老师都十分辛苦,而我只是其中一个。”采访最后,田计荣用一首短诗进行了总结:“执教东山情挚深,始终坚守梦将成。但使残烛光犹在,直照学子奔前程。”(记者丁园文/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