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朱士中:撷江南灵气 以大气成就大器(图)
//www.workercn.cn2015-06-03来源: 新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简介

  朱士中,男,1962年生,河南鹿邑人,中共党员,管理学硕士,研究员。1984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并留校工作,先后担任系团总支书记、学生处副处长、人事处处长、校长办公室主任、机电与材料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等。长期从事高校党政管理工作,期间曾于1997年12月至2000年2月在徐州市铜山县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2003年3月至2008年11月调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党委书记。2008年11月调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现任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大学之大非楼宇之大

  做有文化的理工学院

  主持人 上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核心委员埃斯帕马克来到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做精彩报告。据我们所知,“东吴讲堂”由常熟理工学院独家开创,目前已成功举办53期,期期有大师开讲、场场爆满。打造 “东吴讲堂”这种学术文化精品,你们作为理工类院校,为什么深耕人文?

  朱士中 我认为,无论是文科类大学还是理工类大学,“文化”都是大学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生命。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文化育人”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

  走进我们的校园里,能感受到楼宇会传神,道路也会传神。“学道楼”是出自“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学以致其道”;“弘道楼”则与“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联系,清晰地传递大学教育者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再如道路,以常熟一带历史名人的名字命名,如“子游楼”、“公望路”、“仲雍路”等,都体现了“守道”的价值追求。我们希望以景色承载文化,以文化陶冶情操、锻造品格,让所在常熟理工,能感受到大学精神和文化底蕴。

  这也就不难理解我们开办的“东吴讲堂”。文化承载是多元的,既有实体文化,也有行为文化。刘再复、莫言、范曾、贾平凹、埃斯帕马克等名家学者先后作客讲堂,学生不用走多远路、花大价钱,就能体会名家风范、分享学术思想。有时,名家的几句话就能说到学生心坎儿里,听一次这样的讲座,就使他的整个人生发生重大变化。

  校企合作开就业跑道

  校地互动促和谐共赢

  主持人 近年来,很多学校都由“校企合作”走向“校企一体化”。校企合作是常熟理工学院的拿手戏、重头戏,请问你们的校企合作有何独到之处?

  朱士中 上学期,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来校演讲,我和他针对教育理念做了一些交流。我说,我们的外国语学院也是培养英语人才,但跟您有所区别。您是搞“短平快”,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是为学生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

  在校企合作、校地互动重要环节上,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三个能力,一是学习能力,二是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是创新创业的能力,这三个能力都是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觉得这三者有着鲜明的递进关系,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前提,团队精神与融合品质等社会能力是关键,兼具两者才能使学生占领创新创业的至高点。行业学院是近几年常熟理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一个创新。

  校企合作、校地互动让我校的本科毕业生90%-95%选择直接就业,其中80%会直接到当地基层就业,而这部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非常强,有的毕业两三年就开始自己做老板。而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苏南、苏中地区,其中苏州、无锡、南通、常州和南京占80.30%,苏州市则达到58.25%。这也就决定了我们要紧紧扣住“地方性”和“应用型”两个关键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接地气”应用型人才。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