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一位法官逝后为何极尽哀荣?——忆“中国好法官”邹碧华
//www.workercn.cn2015-02-27来源: 新华网
分享到:更多

  新华网上海2月26日新媒体专电题:一位法官逝后为何极尽哀荣?——忆“中国好法官”邹碧华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黄安琪 吴振东

  “12月10日,上海小雨,船到江心,操桨者骤然沉默。”上海,一名法官,犹如被冬天拂去的落叶,骤然倒在了前往司法改革会议的途中,生命指针永远停留在了47岁。

  医院里,妻子抚着他眼角的泪水,探究着临别时都没能开口的他在想些什么;单位中,电话铃声不断,一个个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当事人,急迫而又小心地询问着传闻的真伪;而微信朋友圈中,新华社一则寥寥数字的消息开始刷屏,让司法界许多朋友感到震惊。有律师为他默哀,有学生为他燃烛送行,有同事扼腕追忆……

  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时任上海市高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也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法官。

  “庭前独角兽”:为民审案为民忧

  独角兽獬豸,怒目圆睁,能辨曲直,勇猛公正,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也是法律与公正的象征。邹碧华为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取名“庭前独角兽”,意味深长。

  “在一次火灾中,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母亲蜷缩在沙发上,经火烧之后,地板被烧穿,她整个人坠落到楼下。家人状告物业公司,但最终没能获得法院支持。”上海市高院立案庭组长、曾长期从事信访工作的金鸣回忆说,“邹院长听闻老人去世情况时眼圈都红了,立即查阅了此案所有卷宗,并实地勘察了事发现场。”

  邹碧华发现,火灾时消防栓故障引起了灭火延迟,而当时附近正在修地铁,是施工不当造成了消防栓损坏。面对这个得罪人的“骨头案”,邹碧华多次走访电力部门、城建部门和地铁公司,最后各方都承担了相应的责任。

  “当我看到上访户因频繁上访弄得家里鸡犬不宁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邹碧华曾说,“我们能不能对当事人有一些情感上的关心?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给他们帮助、给他们安慰?除了精通法理,做法官更需要有同理心。”

  5年前,一位身患白血病的男童同样让邹碧华“揪心”。5岁男孩小铭被亲生父母狠心抛弃,爷爷奶奶没钱给孙子看病,走投无路才来到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要以小铭的名义起诉他的亲生父母,索要抚养费为其治病。

  当时,还没有未成年孩子告亲生父母的案例,因此法院迟迟没有立案。时任长宁区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得知后,带着长宁法院少年庭法官们开了两天的会,研究法条,决定立案。最终,小铭的父亲将名下房产划归小铭作为治病的医药费,孩子才顽强地活了下来。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也是保护弱者的,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邹碧华曾说,当年他得知自己被上海市高院录取时,曾激动地给母亲打电话报喜。母亲告诫他:“一定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

  “改革操桨者”:触动利益的勇气与智慧

  “哪有把船划到江心就弃桨投江的道理,走上这个岗位,就得承担起使命与责任。”2014年7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司法改革试点工作,邹碧华成为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之一。

  “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对上,该争取时要争取;对下,必须要有担当,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那些在一线辛苦办案的老实人和年轻人吃亏。”邹碧华的话掷地有声。

  为了提升法官素质、提高办案质量,上海司法改革试点方案提出,法官占队伍编制总数的比例限定为33%。而长久以来,由于法院内部“混岗”模式等原因,造成法官基数普遍高于员额比例的现状。

  是遵循司改精神择优选取办案骨干,还是“论资排辈”让年轻人“就地卧倒”?邹碧华非常强调并且始终坚持,一定要腾出员额让年轻人有机会参与遴选。

  而秉承这样的见解和观点,需要直面较大的压力。据一位上海市高院司改办的同事回忆,为了破解人员分类这块“改革坚冰”,邹碧华参与召开的基层座谈会不下15次。“在一次座谈会中,一位综合部门的老同志表示,虽然自己已不在办案一线但也是为审判工作服务,而且曾从事审判工作多年,在改革时必须进入法官员额。邹院长当时并没有回避问题,他表示,是否在一线办案是入额的重要标准,改革就是要改掉陈旧的观念,因此必须按照新的岗位要求和法官入额办法,对现有法官进行考核或考试,以保证所有入额的人员都是办案骨干。”

  邹碧华习惯用数据说话。在拟定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初期,他就对全市法院的审判力量进行了全面摸底,带领团队对上海所有法官近五年的办案情况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年轻的助理审判员在实际审判工作中承担了大量的工作,这成为制订方案的基础事实。

  “一个双休日,我们把某家试点法院200多个法官的案件办理情况数据交给邹院长,我认为已经比较客观,没想到他认为案件难易度无法从这些数据中看出,必须看案卷。”上海法院司改办副主任顾全回忆说,“他让我把这些法官的案卷材料调出来带回家看。光是把这些案卷材料拷到硬盘里就要4个小时。”

  改革审判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也是本次上海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事实上是对既得利益的挑战,是对法院过度行政化的纠偏。

  改革前,上海法院到底存在多少裁判文书层层审批的情况?系统内行政化程度到底有多深?邹碧华认为,“摸清现状”是制订改革方案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他并不怕“得罪人”。一方面,邹碧华对上海各级法院审委会讨论案件的数量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邹碧华在全市法院做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各基层法院是否存在行政干预的情况?如果存在,有多少?并且还会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

  “我们经常讨论一些问题,有时也会有不同的观点。”上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平说,“他不会因为面对领导就妥协迁就,而是敢于说真话。”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