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全国先进工作者张国权:“帮人是件快乐的事”(图)
//www.workercn.cn2014-01-14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张国权在向记者讲述调解工作

张国权和同事在一起核对接访信息

 

  ■他,30年前从电工工作开启事业

  ■他,一线工作18年,修过屋顶,疏通过下水道

  ■他,见证了怀柔城乡建设发展迅速的那段历史

  ■他,现在又从办公室搬进了调解室

  ■他就是怀柔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住房城乡建设委窗口信访接待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张国权

  50多岁,蓝色衬衫,黑色西服,带着低调和略显腼腆的笑容,说起话来朴实无华。在怀柔矛盾调解中心的接待大厅内,记者第一次见到了张国权,他是那么不起眼,但身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他却是身边同事和朋友心中的模范和标杆。

  【探访张国权】

  初到房管所

  啥活都能干

  说起30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日子,张国权嘴角微扬,“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段珍贵的财富。”说话间,张国权向记者讲述了那段吃苦的时光。

  1984年,当兵复原不久的张国权凭借自己的电工技术,进入了怀柔房管所工作。“那是个技术工人很吃香的年代。”张国权说,当时正在进行全国第一次城镇房屋普查,怀柔房管所要对区域内的住宅用房、办公用房、集体国有机关厂矿房屋的情况进行摸底。

  作为其中一员的张国权马上就有了用武之地。“房屋的测量、绘图、计算都得亲自去干。”张国权回忆,因为当时可用的设备和器材都非常简陋,他要用小小的计算器计算庞大的关系数据,就连做梦都是在核对数据。

  “那期间,我几乎跑遍了整个怀柔。”到现在,张国权都为此感到得意,他拍了拍胸膛说,“到现在,我对怀柔区所有老楼的结构、面积等基本情况都十分了解,这都得益于当时的那段经历啊!”

  参与过全国第一次城镇房屋普查,张国权顺利地留在了房管所,当起了技术工人。后来,为方便居民修理,房管所在辖区内设立了若干维修站,张国权就被分配到了西苑维修站。

  “在维修站里,可是什么活都干。”张国权说,他不仅负责电工部分的本职工作,只要是群众反映的维修问题,他都想办法解决。维修房顶、疏通下水道……只要能干,张国权从不推辞。工作几年后,张国权除了熟练掌握自己的电工工作,就连瓦工、木工、水工等工种的活,他也干得像模像样。

  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吃过的苦,张国权也不愿多说,但眼神中总流露着一股沧桑感,他说,“现如今,我真是很怀念那段吃苦的时光,不然,我也不会成长得这么幸福。”

  初次任站长

  服务受爱戴

  说起维修站里的工作,张国权像打开了话匣子,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他说,他喜欢为居民们解决家里的小麻烦,他享受整天为居民服务的乐趣。

  1991年,张国权被调到怀柔区滨湖维修站,任站长。上岗不久,张国权就清理了滨湖维修站负责的15栋楼、628户,总共35000多平方米的维修任务。“工作要干好,就一定得下功夫。”张国权说,上岗后的第二件事就是要提高服务质量。

  对别人提出要求,自己就要先做到。张国权用自律提醒着每一名维修工要做好服务。滨湖维修站负责的直管公房住着不少老干部,其中常捷老两口无儿无女,他家就住在维修站门口的17号楼。“平时,他们家出了大大小小维修方面的事,都会来找我。”张国权说,老人年纪大了,总是忘了带钥匙,着急上火不说,翻墙跳窗这种事情,总不好让老人家自己来做。于是,张国权就当起了常捷老两口的“开锁专家”,每次都替他们翻墙跳进阳台取钥匙。

  久而久之,常捷老两口也把张国权当成了自己人,有什么好吃的都主动送到维修站,跟维修工人们一起分享。“我们不吃,老人还会生气。”张国权一边说,一边笑着。

  平时工作不忙的时候,张国权就喜欢在小区里转悠,看到路上有沉砖的,他就马上找人来垫;看到有乱堆杂物的,就马上让人来清理;有堵下水道的,就马上找人疏通。这让街坊邻居都感动不已,即便是离开滨湖维修站后很多年,再故地重游时,也总有街坊认识这个整天想着帮大家的张国权。

  张国权在滨湖维修站工作了11年,有的居民可能只找过他一次,也可能是很小的活。“就拿拉线灯绳坏了来说,本来不是我们的维修范围,但不懂电工的人就是不敢动。只要居民找到站里,我就痛快地给帮忙。”张国权说,因为他觉得这是举手之劳的事。

  进驻调解室

  帮人很快乐

  张国权在维修站里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2002年,他被提升为怀柔区房地产管理局房产管理所副所长,2005年,又任职怀柔区建设委员会房产管理所副所长。“虽然岗位在变,但我做人做事的准则没有变。”张国权说,不管是在什么岗位上,为人民群众服务始终都是他的信念。

  2008年,张国权被派驻到怀柔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住房城乡建设委窗口,负责信访接待工作。“新工作又是新挑战。”张国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了新的岗位中来,可没想到,一上岗就有个“大案子”。

  2008年年底,100多名拿不到工资的建筑农民工上访到了区政府,作为接访调处工作部门工作人员,张国权和他的同事们马上介入。

  “那天是腊月二十九,拿不到工钱的农民工情绪都十分激动。”张国权回忆,当天怀柔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几乎是集体出动,了解情况,商量解决办法,希望在年三十之前解决这场纠纷。

  经过调解,年三十那天凌晨,劳资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农民工也都拿到了工资,为让这些外地农民工安心回家过年,怀柔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和相关部门协调,还特地安排车辆送这些农民工到火车站。

  “看到拿到钱的农民工脸上的笑容,再辛苦也都值了。”张国权说,他永远都不会忘记那充满感激的眼神。当天回到家的张国权,早就错过了年夜饭。

  都说信访接访工作是最难的工作,很多人想躲都还来不及,可张国权却一心扎在这里,他说,“在这里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对话张国权】

  荣誉是一种鞭策

  记者:在您的档案中,荣誉特别多。

  张国权:这些都是大家的认可和信任。其实,我就是一个平凡的基层工作者,我觉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不是终身的荣誉,但我却要把它作为一生的追求,一辈子的责任。荣誉只会鞭策我更加努力,更加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记者:服务了一辈子,不觉得累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清闲的职位,带着光环退休?

  张国权: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带着一身的荣誉,就该清闲地等退休,但我不想。我希望在需要的岗位上,继续工作。我不觉得累,反倒是一种幸福。荣誉是总结过去的,而现在和未来,是需要我的信念和努力不断坚守的。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的时候,距离张国权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事实上,他已经安排好了手中的工作,下班就可以了。但认真的他还舍不得走,说要利用这半个小时,再做点事儿。

  采访中,张国权说不出特别华丽的语言,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也略显紧张。但越是聊得多,记者越觉得,这位老一辈基层工作者的身上在发光。

  他热爱工作,热爱事业,甚至享受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他勤恳踏实,朴实无华,似乎工作就是他生活的全部。这份热情不正是现在年轻职工所缺少的吗?

  也许在未来的日子里,不会再有人翻看那些曾经绚丽的老黄历,但老一辈职工身上闪闪发光的精神,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记者 王路曼 文/摄 )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