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周梅森:《人民的名义》,反腐的成果(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4-06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编剧周梅森谈反腐题材电视剧创作:

《人民的名义》,反腐的成果(深聚焦)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照。资料图片

  中国观众对周梅森并不陌生。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之前,他创作的《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反腐题材电视剧已经让许多中国人对他耳熟能详。

  《人民的名义》播出,收视率超乎他的预料,甚至有人说,这是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电视剧。尺度之最当作何解?周梅森说,不在剧中案件之大,亦不在官员级别之高,而在于我们终于可以正视当下的社会政治生态了。这种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的决心,也正是让他再次执笔的真正动力。或者说,《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与观众见面,本来就是反腐深入的一个成果。

  尺度之大不在官高,而是我们敢于面对当前的政治生态了

  记者:《人民的名义》里有多少成分是真实案件改编?有多少出自艺术虚构?

  周梅森:文学艺术创作不是报告文学,不能完全按照已有案件来写,但这几年在社会中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案件我也没有回避,比如故事一开始的小官大贪,侯勇扮演的处长家里搜出2亿多元的案件,我把它当作开篇布局的引子。

  我为什么用这个真实的案件呢?就是希望能给观众真实感。

  记者:领导干部为了不出错,索性在面对现实复杂性的时候畏首畏尾,在您看来这也是一种腐败吗?

  周梅森:是的。我觉得不担当、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这次在《人民的名义》里也都予以了揭示和批评。我们的政治生态里确实有一部分官员就是这样,对这种现象我们也不该回避。

  我们很多文艺作品,尤其是主旋律文艺作品,跟现实和观众是很隔膜的,文艺远离生活的状况有一部分是由政策和管理偏差造成的。但这一次,我很欣慰地看到,文艺政策和管理在这一方面有所转变了。

  记者:《人民的名义》中的腐败官员高至副国级,有人说这是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剧,您认同吗?

  周梅森:我觉得所谓的尺度最大并不在于官员的职务之高,而是在于我们现在可以正视当下的政治生态了。过去这是我们做不到的。剧中的很多对话,过去是要被剪掉播不出来的。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党反腐的决心。

  党反腐的决心才是我创作的根本动力

  记者:为了创作《人民的名义》,您曾到监狱与腐败官员面对面交流,您也曾说,在这些交流中您非常感慨的是,腐败官员不是魔鬼,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理解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周梅森:一方面,文学是人学,所以任何人都是有血有肉的,腐败官员也不例外,他很可能就是你我朋友圈里的一个人;另一方面,你要有对中国社会、政治生态的深刻了解,才能对反腐题材的创作有整体的把握。

  我想表现的不仅是人性的反腐,更是思考和建立制度层面的反腐。但文艺作品不是单纯的说教,要通过人物故事和其产生的环境来呈现。作家必须保持观察和思考,尤其是写政治小说的作家,更要观察中国社会的变化。当然,创作也需要契机。比如《人民的名义》的创作契机是最高检的同志找到了我,但如果没有这个,也可能有别的契机。只要有好的政策环境,好的作品必然会出来。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