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吴冠英:设计生活之美(图)
//www.workercn.cn2017-02-06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做面向大众的艺术品很难,“要考虑接受者的审美需求和包容度”

  1766年,德国美学家莱辛在美学著作《拉奥孔》中写道:作为静态艺术,绘画只能选择“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这一刻“包含过去又暗示未来。”

  吴冠英觉得,在创作中找到孕育性的一刻并不简单,每次的灵光一现都令他难忘。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征标时,吴冠英在家找思路,突然想到中国的五行,觉得数字五很有意蕴,可以作为设计的切入点,“看起来是一瞬间的感觉,背后是许多思考。”

  时代往前走,审美也会不断演进发展,既有个性,也有共性。“好的艺术品应该是雅俗共赏的。”吴冠英师从吴冠中先生,“群众点头,专家鼓掌”是先生对艺术创作的自我期许,也是吴冠英觉得很难做到的。“就像厨子炒菜,符合自己的口味简单,让大家喜欢吃不容易。有时看起来是面向大众的设计,做起来更难。”

  闲暇之余,吴冠英喜欢四处走走逛逛,感受不一样的文化,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时尚和潮流是什么。“创作不能和年轻人脱节,我也会把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作品中。传统中国风加现代性,这是设计永远的课题。”

  吴冠英说话声音不大,脸上一直带着笑,正如他的设计:喜欢使用温和、看起来更有安全感的弧线,希望作品阳光、美好一些。“创作不是个人的事,艺术家要有很强的责任感,考虑接受者的审美需求和包容度,更多地向大众展现美好的东西。”

  从动漫大国到强国的路还长,“流行什么抄什么只会不伦不类”

  近年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投入多了、作品多了,但“山寨”“辣眼睛”等吐槽却不少见,很多人甚至开始怀念《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动画片。

  “有吐槽很正常。过去那些经典动画片都是由当时最好的艺术家参与创作的,有许多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现在一些年轻设计师把传统抛得太远。”其实传统中有不少经典的、体现“中国审美”的元素,“流行什么就抄什么,只会让作品不伦不类。”

  动漫造型设计是吴冠英在清华美院教授的课程之一。他常告诉学生,要吸收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艺术精髓,但不能丢失美的判断力,更不能丢掉“中国特色”,因为“没有特色就无法立足,去国外也没有市场,有了差异化,别人才有兴趣探究。”

  从动漫大国到动漫强国,“中国的路还长,要多静下心来推敲设计是否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感。”比起“量”的生产,吴冠英更关心“质”的提供,“作品要符合大众的需求,又不能迎合大众,精品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出来的,创作需要定力和反思。”

  这种定力和反思也是培养人才所需要的。“不能像培养技工一样,只教会他们流水线式的工艺技巧。”虽然每年动漫和美术专业都会输送大批毕业生,但“高手”依然稀缺。

  “现在的孩子自主性强了,选择多了,真正热爱的反而少了。”在挑选学生时,吴冠英最看重的就是热爱和热情。“基础薄弱一些没关系,想要走得更远、更深入,必须有对艺术设计真正的热爱。”

  如今,吴冠英仍保持每天作画的习惯。高铁上、机场里……翻看他的微博,任何生活场景都能成为画中景。“没有一处景是不美的,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缺乏感受”,这也是他常常和学生分享的。

  新的一年,吴冠英希望顺其自然。作为吴教授,他想上好每一堂课,因为“教师的责任很大,一言一行都能影响学生”。作为设计师,他想继续完成好每一次设计。

  “潜心教书,认真画画”,这是吴冠英的微博简介,也是他对自己的希冀。“人的一生很短暂,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两件事已属不易,对于我来说,做好眼前的工作就很好了。”今年的拜年票发行才不久,吴冠英已经开始构思来年的作品,“得提前想想表现拜年的角度。”(管璇悦  王瑨)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