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马克·吕布:我喜欢看着一个国家长大
//www.workercn.cn2016-09-23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展览的房间是一种暗暗的、像泥土一样的红色。马克·吕布常用这种颜色来形容他往返22次的国家——“红色中国”。

  照片上这位个子高高、四肢瘦长的法国人,在61年前举着相机,从法兰西大陆启程,“我要远离欧式的思维习惯和文化,去探索广阔的东方。”他驾驶着一辆二手越野车高声宣告。

  此前,他凭借拍摄《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拿到进入玛格南图片社的通行证。这是一家在全球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摄影经纪公司。摄影师法兰克·霍瓦说,如果一个从火星来的人问20世纪的地球发生了什么,他会先给他看布列松的照片,紧接着“我会给他看马克·吕布的照片”。

  作为这家图片社的创始人,布列松曾“搭乘最后一班飞机”,于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拍摄过这片东方土地。他叮嘱前往东方的马克·吕布“尽可能多在中国停留,还没有人曾经好好地拍过平实的中国”。1956年年底,马克·吕布通过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引荐给中国总理周恩来,辗转拿到特批的签证。韩素英为周恩来写过传记。红色中国的大门首次向一位西方摄影师敞开。改革开放前,他3次往返中国,东方画面通过他的镜头漂洋过海。

  在这位法国摄影师的取景框里,辽宁鞍山钢铁厂林立的烟囱咕咕冒着浓烟。几条破旧的渔船停靠在长江边,几米开外,武汉长江大桥正在施工。1957年,新中国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毛泽东举起一杯茅台酒招待波兰总理,在当时,他拍到了毛泽东脸上款待贵客的笑容。这一年的镜头中,还有北京美术学院的裸体模特。

  “到处都有一种尊严,取代了上世纪几乎整个民族的耻辱。”这位摄影师为他镜头里的中国配上这样的注解。

  此后,马克·吕布再次来到中国,拍下了“文革”前夕的学生,拍下了天安门前抗议美国对越军事行动的示威者,拍下了学生与农民集体劳动的场景等。

  他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毛主席语录》的诵读声里“行走”“观察”“拍摄”。1971年,他的镜头对准一位穿着白衬衫、梳着麻花辫的上海芭蕾舞演员。“唯一的珠宝是左胸前红色的毛主席像章,唯一的课本是端端正正摆在桌上的《毛主席语录》”,这张照片在欧洲引起轰动。

  直到2010年,他还委托好友尚陆在上海寻找这位“优雅的女人”。“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文革’中,但这张恬静从容的中国面孔,传递出的完全不是西方想象中的天下大乱的感觉。”尚陆说。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矗起在深圳蛇口工业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马克·吕布再次进入中国时,人们传唱着《在希望的田野上》,他定格下身着中山装的邓小平凝视前方、迈过中南海大门的镜头。“三起三落的邓小平,正领导中国跨过一道门槛,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向西方这样描述他捕捉到的画面,“邓小平将与他的国家一道再次创造令人骄傲的历史。”

  1992年,88岁的邓小平开始他的南方之行,发表“南巡讲话”,中国加速。两年后,71岁的马克·吕布出现在深圳。

  在展出的照片上,他双腿微微弯曲,靠在一根竹竿上保持平衡,举起徕卡R5照相机搭配200mm长焦镜头,瞄准街对面的邓小平巨幅画像,足足拍了三卷胶卷。在这位穿着蓝白条纹衬衫的老人周围,身穿粗布衣衫、时髦T恤衫的人涌向这片南中国土地,洋快餐、公用电话、变速自行车依次登场。

  拿着大哥大、开高级小轿车的人定格在黑白照片上。同时,他的镜头中还有衣不蔽体的乞讨者和扛着编织袋的流浪汉,以及金币像雨点一样砸下来的大幅证券广告。“中国转型过程里的收获和困惑被他的取景框一一记录”。

  他曾面对西方媒体这样描述中国的变化:“那儿的情况有点像一个人突然成了暴发户。没有人再谈论政治,也没有人谈论孔夫子。社会上唯一的价值观念就是金钱。”有人说,是因为他“在感受中国人内心欲望的走向”,“听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碰撞的声响”。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