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蒋频:丹青写神韵 笔墨见性情(图)
//www.workercn.cn2016-07-14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文与章

  《说说书画名家那些事》是蒋频积数年之功写就的一部以人文美学的视野评述中国古典书法、绘画艺术的专著。该书以史为经,以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审美为纬,描述了中国艺术史上每一个重要的节点。

  书中,蒋频以灵动的叙事方式书写画家的人生,又加以恰当而简洁的点评,每写一人一事或一个节点,都能以动人之笔紧紧抓住读者的情绪。读其文章不仅是知识盛宴的享受,亦是一次艺术史的审美巡游。

  作品背后是否有性情、有胸襟、有旨趣,是评判其艺术造诣的首要标准。人们在作品中遇见的蒋频,和在生活中遇见的蒋频,一旦同构在一起时,就会发现,我们不仅是在读作品,也是在读一个艺术和人生共享的生命世界。中国文人历来重视立心,心气和心力,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这是写作、书法、绘画的根底,故中国艺术不向外求娱乐,而向内求修养,最终希望于人生即艺术,把艺术和人生看作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数十年习书画之余,蒋频近些年又潜心于学术研究,出版了《中国书法名作鉴赏》《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印艺千秋》等多部专著,以虔诚的心态转入到人文艺术和书画理论的深层思考和实践之中。

  许多朋友诧异,蒋频怎么会研究起篆刻学并写出《印艺千秋——中国古典篆刻审美评说》这类系统的论著呢?篆刻看似浅显,只要会动刀,在画廊的某个角落支张桌子或在庙会摆个摊就可招揽生意。然而,篆刻艺术的内核,绝不是简单的刻刀刻字。其中方寸间的篆法、刀法、章法、趣味、内涵、格调、境界等等因素的巧妙融合,方能构成一个个小中见大、恢宏博大的艺术精灵,这才是篆刻艺术真正的美学价值所在。而篆刻学的繁复、深奥,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掌握,欲探得真经,若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没有研习印艺的童子功,没有进行潜心研究,没有篆刻创作的艰苦实践,不懂印石的产地、质量、造型等常识,要取得上述成果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韩天衡曾如此评价爱徒的《印艺千秋》:蒋频除了从学术和艺术上对篆刻进行了发微探幽的研究外,更多的则是展示他的擅长——以主流的学术观点作出富含人文意味的新解读。他写的古典篆刻评说,更多的是写出了篆刻家丰富曲折的人生故事。有人生,才有艺术——这也是贯通中国书画的一条精神线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凡成功者背后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学习和研究过程。有自己的感悟,亦需要高人的指点。只要自己怀抱真爱,研习时灵光闪现,并以满腔的激情把它留住,演化为畅通的语言传递感受,这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早年我曾与洪丕谟先生合著过几部著作,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后来受韩天衡先生濡染,我开始慢慢写些书画篆刻方面的鉴赏文章,也为朋友的印艺、印学作品集撰写过序跋之类的应景之作。”就篆刻艺术而言,蒋频上溯源头,探讨了历史上诸多流派和诸多大师的作品,见证了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国篆刻史。

  文章积累多了,也就有了结集出版的想法。蒋频每日工作之余伏案写作,辛苦并快乐着。

  “我已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迷入这条书画山道的。”蒋频只记得很小的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大老远的地方有一座神奇的山,山顶上生长着一片神秘的野果林,那些野果红黄蓝紫,含露滴翠,散发出阵阵幽香。

  然而,梦毕竟是梦,终究是要醒的。虽然蒋频不可能在梦中采撷到那令人神往的艺术之果,但是,正是从这看似荒诞的梦里,他悟到了前行的方向,迈出了幼稚但却是倔强的脚步。

  透过广利大厦25层书房的玻璃窗眺望西湖,蒋频发现远山居然还是那么遥不可及。因为他深知那山的神奇——它不是每个人都能攀登上去的。珍藏于心底的唯一愿望,就是不断修行不断攀登,离遥远的山顶近些,再近些。(刘慧)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