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著名艺术家阎肃:只有扎根泥土 才能长成大树(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2-19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扎根人民之中

  结出累累硕果

  “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阎肃深知基层群众中有着艺术创作最丰富的营养,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发现美创造美,用亲身经历凝练出的艺术作品,才能真正有血有肉有情感,也才会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喜欢、流传。为此,深山老林、大漠边关、海滨江畔……阎肃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有一次在延安,半数人只在市里开个会就相继匆匆离去,他却以80岁的年纪一直率队走进乡镇,听民歌、看地方戏、与民间艺人促膝交谈。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阎肃曾诚恳地说过:“是生活给了我启发,是战士们、同志们、朋友们给我的启发。”

  十八大以来,80多岁高龄的阎肃,老骥伏枥,意气风发,追梦筑梦,参与策划《胜利与和平》《强军战歌》等多场国家和军队重要演出任务,创作《全心全意》《风花雪月》等多首歌曲,传播弘扬强国强军正能量。

  2014年在京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话。阎肃同志在发言时说,“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习近平总书记则幽默的回答说:“我赞同阎肃同志的‘风花雪月’。”正是这种别样的“风花雪月”,这种颂英烈、咏家园、唱时代的军人情怀,铸就了阎肃一路豪歌向天涯的人生之路。

  阎肃的生活很简单,粗茶淡饭、布衣棉衫。他和人相处也遵循简单的原则,不逢迎、不抱怨,坦诚相待。特意从三亚赶到阎肃追悼会现场的导演、主持人王为念对此印象深刻,他因为春节联欢晚会与阎肃结缘,回忆往事他表示:“阎老取得了那么多的成绩,但我在跟他接触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听他提及过,包括传遍大江南北的《敢问路在何方》,我都是后来才知道是阎老创作的。他留给我们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了,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盲人歌手杨光在受访时表示当年自己参加《星光大道》时,正是因为模仿过一段阎肃的表演而与其本人成为了忘年交。“我问过阎肃先生:您怎么能把歌词写得那么好?先生说,是因为自己心里边一直有爱,心里边有这个情结,你的作品才是鲜活的。”杨光感慨地说,“这句话也一直在激励我,告诉我创作时怎么去写东西”。

  阎肃的一生,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佳作,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他的作品,总是能沿着时代的烙印剪接出华丽的色彩,就像一曲曲时代的号角,把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深沉思考揉进了每一个音符和歌词里,让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华彩乐章在豪迈的进行曲中激情流淌。

  “阎肃老师走了,但他的生命却早已伴随着他的作品,融入这个伟大时代的滚滚洪流,融入了人民的心中,与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每一个音符一起跃动。”与阎肃合作过多部作品的作曲家姚明,18日也来到追悼会现场送老友最后一程,他表示“愿广大文艺工作者都向阎肃老师学习‘到人民中去’,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让中国文艺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记者 李睦 盛丽/文 常静安/摄)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