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吕士民:扎根生活创作“中国幽默”
//www.workercn.cn2015-12-18来源: 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12月18日,著名漫画家吕士民风俗画作品展在合肥徽园开展。

  吕士民祖籍山东郓城,1938年生于宿州埇桥。虽出身七代杏林之家,且擅长中医,但吕士民对画画却情有独钟。从事书画创作60余年来,他已发表作品万余幅,出版有 《吕士民漫画集》《画里有话》《生活麻辣烫》《中国乡村记忆》等30余部画集,部分作品被国内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艺术机构收藏。吃行医饭,忙漫画事,职称是“主治医师”,吕士民却在漫画界闯出一片天地,难怪漫画大师华君武赠其四个大字——“不误正业”。

  吕士民生于皖北,长于皖北,皖北大地上的太阳与河流、土地和庄稼、男人和女人,都是他的风俗画中反复出现的场景。他画丝瓜秧下蹲在地上抽旱烟的老农,将烟嘴对准大公鸡的火红鸡冠,这幅画作名曰《对火》;他画露着肚脐的小娃高举盛满面条的瓷碗,躲着面前的白鹅,却不料背后的大公鸡正在美美地偷食,这还真是《防不胜防》;他画桃树下的老太顶着艳阳,给自家鸡仔挨个染红头顶以示标记,美其名曰《自家特色》。 “我的风俗画题材来自生活,来源于对农民生活的感悟。我认为风俗画的特点首先是接地气,农民、大地、庄稼、毛驴、幼童,就是天然的风俗画,我把在乡下所见所闻和感受画到纸上,便是作品。 ”吕士民如是说。

  生活产生艺术,艺术反映生活。上世纪80年代初,吕士民将乡村形形色色的趣事、林林总总的笑料记录下来,用画笔描绘出来,一文一图,取名《乡村趣事》,陆续在《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发表。漫画大师华君武看到了这些作品,欣喜之余,以《中国幽默》为题撰文评论,并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热情地把吕士民的作品推荐给全国读者。

  观其画知其人,用在吕士民身上,一点都不虚,因为他是个颇具个性的画家。风俗画作为舶来品,长期以来沿袭着靠简练的线条进行创作的路子,吕士民大胆地把浓、淡、干、湿等国画的水墨技法移植到风俗画中,这种“漫画的构思、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丰富了风俗画的绘画技法和绘画语言,形成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 “吕士民风俗画”。“看作品就知道你不是‘正规军’! ”著名美术评论家柯文辉曾这样当面 “教训”吕士民,“你创作时不受学院派技法的约束,能用粗犷的笔线塑造农民的性格,将民间传统的大红大绿的绚丽厚重色彩,尽情挥洒在作品里。 ”

  去年11月,吕士民不顾已近耄耋之年,参加省文联组织的 “千名文艺家下基层”活动。 “我也要下到井底去,看看工人们在矿井下是怎么工作的!”在皖北煤电集团钱营孜煤矿采风时,吕士民发出了这样的强烈要求。在矿区,这位文艺老兵看到板报上工人的散文和绘画作品,欣赏到工人表演的歌唱、快板、舞蹈等节目,被工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深深感动。“文艺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拥有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吕士民当即表示,将创作一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

  “吕士民每一幅作品都是乡愁的解读,把我们带进了农村,带进了每一个生活的角落。”省文联党组书记陈田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吕士民虽然已近80岁高龄,但仍笔耕不辍,他用一支画笔记录下生活的片段,用生命不断书写别样的历史画卷。(记者 张理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