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追记新中国军乐里程碑式人物罗浪:一生为战斗而歌
//www.workercn.cn2015-07-20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罗浪(资料图片)

  7月17日的北京暴雨如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内,《哀乐》更是听得人心痛莫名,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各界人士为95岁的《哀乐》编曲者罗浪送行。

  祖籍福建德化的罗浪被誉为中国军乐的奠基人,曾在开国大典上任军乐队总领队、总指挥,并曾为《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等经典乐曲改编和配曲,其中影响最广的作品是他1945年改编创作的《哀乐》,成为全国广泛使用的葬礼配乐。

  “《哀乐》原是华北地区的一支民间唢呐曲,父亲在采风时记下此曲。”罗浪的女儿罗静对记者回忆说,“1945年9月晋察冀军区在张家口举行的悼念阵亡烈士仪式上,演奏了由父亲执笔改编的《哀乐》。父亲在解放张家口进城时,看到很多死难烈士的遗体还保持着战斗的姿态,他就觉得哀乐不仅仅是哀悼、缅怀,还应该表达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罗静说,父亲在创作时,于全曲最强音处采用临时转调的艺术处理,使曲调在呜咽、悲哭之后又激昂而坚决,达到了一种“哀而不伤,悲而壮美”的境界。

  1949年9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时,由40余人组成的军乐队吹奏出由罗浪再次改编的《哀乐》,后经中央批准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乐曲,沿用至今。

  罗浪幼年曾随父南渡马来亚,少年时期回国求学。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罗浪于1938年夏奔赴延安,后考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吕骥、向隅、李焕之等音乐名家。罗浪曾任晋察冀一分区战线剧社音乐教员和指挥,又奉命组建晋察冀抗敌剧社音乐队、华北军区军乐队、联合军乐队等,并担任队长兼指挥,与军乐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罗浪创作了歌曲、大合唱及歌剧曲目等200余首,如《狼牙山谣》《五壮士之歌》《从军曲》《英雄赞》《子弟兵进行曲》等,成为当时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巨大精神力量。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