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从不卖画的画家侯德昌
//www.workercn.cn2015-06-15来源: 中工网—《山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书画界对太行山的内涵挖掘不够

  侯德昌1933年出生于河南太行山区辉县南田庄村一个贫苦农家。对于绘画的最早记忆,是幼时放牛、割草、打柴的间隙,拿着石块在田边画牛,或以沙作画。1956年开始,侯德昌负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5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8年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故乡太行山是他一生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他说:“太行山气势雄伟、结构清晰,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源远流长,但对太行山的内涵挖掘却不够,我做的就是要填补这些空白。”为此,侯德昌经常前去太行山探访,跋山涉水、寻找灵感。

  1995年,侯德昌在辉县历时两个月采风,选取了百泉、郭亮、石门天池、潭头电站、南坪松瀑、白云寺、大佛殿、文昌阁、八里沟、龙水梯十处具有代表性的人文、自然风光,绘制了《辉县十景图》。

  “我出生在太行山,在艺术的道路上,人、画、山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对太行山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感情转变成艺术追求,就是要用太行山表现祖国的大好河山。”侯德昌说。

  为国家和民族精神创作

  “是国家培养了我,给国家和人民做事是理所当然的。”侯德昌说,他的艺术之路从开始就和国家民族息息相关,他为国家而画、为人民而画。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的大型国画《幽燕金秋图》是他的作品,描绘由北戴河老龙头到居庸关一带的秋景,以宏大气魄和全景式构图展示燕山长城的雄姿。画面远景处山峦耸立,长城雄卧,巨浪拍岸,山风海浪逼人而来,近景处则苍松昂扬,花红绚烂。侯德昌说,这幅山水巨作传递的祖国之情、民族之情,正代表了这个时代蓬勃有为、不屈不挠的精神。

  瞻仰过毛主席纪念堂的人,对纪念堂镶嵌的17个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往往会印象深刻。这幅隶书作品出自侯德昌之手,几个字也成为一个时代人民的心声和永恒的印记。

  侯德昌擅作大幅书画。人民大会堂内的《黄山卧龙松》、《松涛深处听泉声》、《松瀑图》、隶书《到韶山》、草篆《九九归字图》,中南海的《山永寿松长青》,八一大楼内的《长城雄关图》等,他的作品大都雄浑厚重,表现了历经沧桑坚不可摧的英雄气概、民族精神。他说:“太行山人艰苦奋斗、改变命运的历史,就像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史诗缩影。”

  从不卖画却慷慨捐画

  身处艺术市场化大潮中,侯德昌则是一名不愿出名的艺术家。他选择和市场保持距离,从不卖画。他说:“先有人品,后有画品,人无品格,下笔无法。”艺术创造要纯粹,需甘于寂寞,固守心中家园。

  他的画博得艺苑极高赞誉,却不是市场上的“高价商品”。他从不将自己的画拿到市场上出售。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侯德昌袒露心迹,他说:“如果拿起笔就想到钱,这是很大的毛病,对做学问练功夫没有好处。我感觉首先要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学问。”

  侯德昌先生从不卖画,却经常慷慨捐画。为了弘扬传统绘画艺术,侯德昌选择将自己的艺术馆建在新乡市辉县的山区农村。他向家乡人民先后捐赠180多件(套)书法、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丈八尺书法《兰亭序》、25米长巨幅国画《苍松图》、丈六尺的书法作品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丈八尺的国画作品《半岭桃花迎春风》等精品,供群众观赏。

  国家哪里有灾难,哪里就牵动着他的心。1998年长江洪灾,侯德昌捐出自己的作品义卖,还捐出现金。抗击“非典”、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他都捐画捐钱,至今已经难计其数,以实际行动表达一个艺术家的爱国之心。 (据新华社 4.24)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