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80后张海迪”钟倩:“我死盯着那一点梦想,将人生写得方正”
//www.workercn.cn2017-04-12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轮椅上的公民”:用希望温暖更多人

  2008年,命运再一次和这个不幸的家庭开了个大玩笑:钟倩的父亲因脑出血失去意识,经抢救最终瘫痪在床。一个三口之家有两个重病患者,生活该如何继续?

  钟倩和母亲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残酷的经历让她想到更多:如果没有那么多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慷慨相助,自己和父亲能不能渡过难关?自己又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想法萌生后,钟倩开始勇敢地尝试:她开通心理热线,在分享中用希望温暖更多人。2008年,这条励志公益热线以QQ、电台和信件的方式延伸至五湖四海,短短时间,一个个陌生人的求助纷至沓来,这令钟倩备感意外。

  第一个热线电话让钟倩记忆犹新。电话那头是南方某大学的大四男生,他因压力大想放弃考研。“你说我该怎么办?”男生如同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期待着钟倩的回答。

  “你想放弃的读书机会正是我梦寐以求的。”四五次疏导后,男生终于下定决心迎考。当年,男生考研成功,得到喜讯的那一刻,钟倩激动地落泪:“原来我真的可以帮助别人实现梦想!”

  9年间,就在那间15平方米的小屋里,钟倩接听、回复了4000多个热线咨询,其中包括上百个有自杀倾向者的来电。在她的倾听与开导下,有的贫困生摆脱了自卑,也有打工者收获了爱情,残疾人放弃自杀念头……为提高咨询的专业性,2010年,她报考并通过了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我体会过挫败、痛苦,乃至绝望,我愿以这份得之不易的豁达回馈那么多人的信任。”

  在公益路上,钟倩越走越远:加入齐鲁爱心社,帮助聋哑儿童募集人工耳蜗治疗费用;担任小学校外辅导员,带领孩子们参与公益;先后为30所大、中小学作励志主题教育报告。

  2013年,钟倩作为百姓代表参加山东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会务人员特地将她安排在当年张海迪坐的位置。

  在她眼中,这无异于一分沉甸甸的责任。她执着地在提案中为残疾人群体鼓与呼:推出津贴制度保障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落实无障碍出租车津贴(补贴)制度……连续4年的山东省政协百姓提案评选中,她均获优秀奖,最多的一年提案数多达13个,《残疾人无障碍设施亟需立法》的提案还被全国政协委员陈德展带上了全国两会。

  “每个人都有责任感,残疾人也不例外,”钟倩说,“我首先是一个公民,然后是一个80后、时代新青年,最后才是残疾人。”

  握紧残笔,写下磨难中一丝美意

  钟爱作家卡夫卡的钟倩将自己的经历比作一场“变形记”,重压与剧痛下却也有意外之喜:与文学邂逅,并由此走向新生。

  8年前提起笔,就再也没有放下——她将这归于疼痛的启示。

  最初尝试给报刊投稿,每每石沉大海,钟倩不免沮丧。怎样才能写得更好?她问遍了周遭的朋友,得到的答复如出一辙:“多写多练,总有发表之日。”

  写得不多,那就下功夫写。钟倩不知疲倦地敲打键盘,时常忘记吃饭和上厕所,一坐便是七八个小时。关掉电脑时,她常一头栽倒在床上,全身动弹不得。

  知识储备不够,那就拼命地读。一长串的书单拉出来:鲁迅、张中行、季羡林、老舍、巴金、史铁生、博尔赫斯、海明威、卡尔维诺……她常去图书馆借来书,如饥似渴地读,直至今天,仍保持每周7本书的阅读量。

  狭小的房间堆满了书,床上也是,睡觉时她经常被书砸到;逢年过节,钟倩从未买过新衣服。扣除昂贵的药费和父亲每月一次的治疗费,只要有些钱,她都用来买书。

  渐渐地,她的文字变成报刊上的“豆腐块”,“雪樱”的笔名被更多人熟知。她用笔描摹家乡济南的清泉,探究家乡厚重的历史,记录自己的命运;她用文字感谢疼痛,感恩父母。

  中国作协副主席、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如此评价钟倩的文字:“沉默不语间的一声声大音提醒,让我们像作者一样拥有这么多爱,爱与生命发生关联的一切,爱整个的世界。为了这爱,我们可以再勇敢无私一些,再勤奋无畏一些。”

  如今,钟倩已是中国作协会员,先后出版《含泪的绽放》《泉畔的眺望》两部散文集,她写每一篇作品短则几天,长则几周,一部散文集曾断断续续写了7年,是实实在在的奋笔“慢”书。

  写下去,写下去,她依旧握紧残笔,歌颂磨难中一丝美意。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