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衢州“万少华团队”救助日军细菌战受害老人纪实(图)
//www.workercn.cn2015-08-0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抚慰民族的伤痛,责任不能缺失”

  历史启迪现实,现实回应历史。

  柯城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大多是80后、90后。为细菌战受害者服务,是医院的职责,更是传递爱国主义精神的最佳平台。医院发出动员令。很快,一个由万少华医生带队、12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烂脚病医疗小组迅速组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抚慰民族的伤痛,责任不能缺失。”万少华说,“活着,就是一种抗争。我们要让受害老人好好活着!”

  虽然没有硝烟,没有剑影,但这里也是“抗战”延伸的战场。

  九华上宅村,与弟弟相依为命的83岁老人郑土宣,烂脚上结了厚厚的黑垢。地上,淌着血水、脓水。

  “老人的脚太脏了,更容易引起感染。”万少华对老人的亲属说,“你们要常给他洗脚啊!”

  万少华拿来板刷使劲地为老人刷脚。烧好热水,担心温度过热,护士李芳芳又挑来凉水,把开水兑成温水。

  脚洗干净了,药上好了,创口包扎起来了……这个终身未娶的老人,面对如此细心、耐心、认真地给自己检查、洗脚、消毒、上药、包扎的医生护士时,禁不住“呜呜”哭起来。

  长期失群独居,使这些老人不愿见人,不愿说话。70多年的煎熬,有些老人的精神、心理有了一些问题。年轻的医护人员上门服务,还曾遭到拒绝。

  沟溪乡碗窑村,1939年出生的巫双良,因为细菌战烂脚后,贫病交加,也终身未娶,独自居住在敬老院内。

  2009年6月,团队上门做治疗时,老人一边大声喊着:“出去!我不需要你们帮我!”一边将放在桌子的竹制品甩向万少华。

  为了化解误会,万少华找村干部一起做工作。尽管干部们一再说巫双良脾气古怪,不好沟通,但万少华仍然坚持。

  一次次耐心沟通,巫双良将信将疑,终于将溃烂的左腿伸向了万少华。

  一次次上门救治,巫双良左腿上原本溃烂的创面开始结痂。看着渐渐好转的腿,老人满心欢喜。

  “从最初的拒绝、不欢迎,到后来的信任,这是180度的转变。再看到老人们的烂脚渐渐好转,作为医生,我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万少华说。

  但情况并非一帆风顺。在后续的治疗中,一次,巫双良不让医护人员进屋。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之前进城门诊,花了20块钱车费,路途遥远好不容易进城去一趟医院,结果只拿回15块钱的药,老人一个劲地埋怨说“不值”。

  为了消除误会,年轻人在门外一遍遍地道歉。他们也看到了工作中的疏忽,意识到应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一个老人制定不同的医疗方案:居住偏远,拖着烂脚进城看病不便的老人,就安排多上几次门,每次多留一些药水和纱布;对治疗没有信心、情绪低落甚至排斥的老人,就要注意多解释沟通,陪他们聊天。为了便于和老人们交流,老家江西的万少华认真学起了衢州话,甚至还用心学一些农村的“土话”。

  在年轻人的关心救治下,如今,几乎每一个烂脚老人都学会了自己换药包扎。以往包裹不讲卫生的现象没有了。

  生活中有些美好的体验和感受,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年轻的医疗团队在救助的过程中,奉献了美好,也收获了幸福……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