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中国女孩于凡从弹孔中看到的黎巴嫩
//www.workercn.cn2015-08-03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除了偶尔路过市中心和城市的其他古迹,于凡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陪难民营的孩子度过。这里的孩子大多失去了家庭,他们来自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黎巴嫩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来自各国的难民”。

  这些孩子生活的地方是非政府组织运营的帐篷或板房区,分布在黎巴嫩四周,有最基本生活供应。条件最好的南部难民营有个小型游乐场,而有些则散落在沙漠地区。

  “政府现在无力承担这么多难民营的运营,目前资金主要来自于非政府组织的项目和卡塔尔的捐赠。”

  学校里有一个男孩给她的印象很深,他只有七八岁的样子,2006年时失去了父亲。但他很开朗,并没有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他喜欢穿白色的运动服,吃饭时也会抱着他钟爱的橘黄色玩具球。他和志愿者哥哥姐姐混得很熟,平时总黏着一个德国小哥,求着哥哥教他打篮球。

  在这个孩子的眼神里,于凡没有读出伤心。比起那些患有自闭症的儿童,这个孩子更让她觉得“哪怕是片刻的安宁,也是来之不易的,但也让我觉得这个和平是这么可爱,但也像玻璃一样易碎。”

  于凡爱上了给这些孩子拍照,她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一帮孩子围坐在一个修女身旁,修女在用颜料在孩子们的脸上涂鸦。她站在台阶上,喊了声“茄子”之后,这些孩子仰起头,湛蓝色、黑色和青色的瞳孔里满是笑意。

  黎巴嫩的经济虽遭受重创,但目前仍是中东地区公认的经济较为繁荣的国家。

  在于凡看来,贝鲁特的市中心很美,随处可见法式建筑(黎巴嫩曾是法属殖民地),还有大面积的绿化和公园。“这里有蓝天白云,商业街也很繁华体面。”

  虽然对这里有一些了解,但当她看到荷枪实弹的警察时,依然会“吓一跳”。而当地人见到警察和军人则会说,“感谢上帝赋予你权利保护我们。”

  “他们对现在、对生活很感恩,毕竟战争才刚刚过去不久。”

  这里的很多城市一天会突然停上几次电,“当地人说,这是国家没有那么多钱全天供电,有些地区有自己的发电厂还好,没有的就只能自求多福了。”而内战爆发前,黎巴嫩甚至被称为“近东巴黎”。

  “这里没有想象中的恐怖,却也感觉很难回到昔日的繁荣了,维持和平的现状也是很多力量之间微妙的平衡。”

  于凡感慨道,“也许是这些难民营和弹孔警告着人们”,即使他们彼此之间依然心存芥蒂,对战争的恐惧也占据了压倒性的力量。“但引起战争的因素有很多,和平和战争之间很难看清楚分界线。”

  于凡对黎巴嫩的印象就像她发的朋友圈一样,“星星,大海,十七个宗教,法国街道,五种语言;通货膨胀,交通堵塞,战争动乱,难民乞丐,鱼龙混杂。”

  路过贝鲁特市中心时,于凡看到在1975年黎巴嫩内战中夷为废墟的银行大厦。

  当地人告诉于凡,那是内战的“原点”和“终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徒就是以这个银行为中心展开的巷战,也是在这栋大楼前签署的和平协议。政府为了警示人们战争的可怕,把这栋摇摇欲坠建筑保留了下来。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