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多地志愿者爱心接力 圆91岁抗战老兵回家梦
//www.workercn.cn2015-06-10来源: 沈阳日报
分享到:更多

  2300多公里的飞机、近600公里汽车,从葫芦岛市南票区高桥镇到沈阳,从沈阳到昆明,从昆明到宣威、从宣威到热水镇关营村……5月的最后一天,91岁的辽宁抗战老兵韩光武,几经辗转重回故里。

  5月31日,宣威市热水镇关营村的韩龙家热闹不已。85岁的韩光清一直对乡里乡亲说着一句话:“那年五哥被抓了壮丁后,我还去给他送饭呢,等下一次去,就再也找不着了。”

  而同一时刻,昆明开往宣威的公路上,91岁的韩光武在儿媳张宝秋和孙子韩丰陪伴下正朝着家乡走近。

  中午11时左右,当韩光武从汽车走下来时一眼就认出了六弟韩光清。两位老人此时一边连声说着:“是他,真的是他。”一边挣脱人们的搀扶,两手紧紧拉在一起,抱头痛哭,不停地说着:“终于见着了,我们都老了,但最终还是见着了。”

  这是一段抗战老兵重返故乡的悲喜故事,也是一段各地志愿者爱心接力的动人故事。

  老兵回忆:

  到越南受降 日本兵向我们敬礼

  韩光武,1924年12月生人,在家中排行老五。1938年,他在“三丁抽一”中被抓当兵,同村一起去的共7人,如今只有他一人健在,只有他一人回过家乡。最初他们被带到云南开远草坝,在草坝的石榴村军垦,栽甘蔗、养牛、养鸡,1940年,到滇军93军野战医院卫生队学习救护。93军作为边防部队驻守在中国境内云南边境线上的屏边、河口、蒙自一带,回忆那段岁月,韩老记得最多就是日本飞机常常从从越南飞来轰炸蒙自、昆明,躲轰炸是那是他生活的常态。

  救护队员

  救伤员都是脸对脸拖回来

  “在野战医院卫生队的日子,我们主要是受训,每天都安排得很满,训练项目有出操、到野外拉练等。部队不发枪,但给我们每个救护人员配救护包和担架,发锹和镐,学习包扎、打止血带、打吗啡,我记得当时那吗啡像牙膏一样,可以挤到伤口上止疼,而不是用针打。救护班的士兵每人都发救护包,里面能装二三十个药包,美国货,药包是个铁盒,里面没有针,有两支吗啡,一个止血带,一个敷料,一个风帽,碰到负伤的士兵拿出一个,如果是脑部负伤,就将敷料贴到脑部受伤处系好,扣上风帽。我们都是有分工的,救护的,抬担架的,遇到牺牲的,就翻他的衣服找证件,记下他的名字和部队番号,脸一盖,就地掩埋了。如果在开阔地救护伤员,大家就会四肢着地,让伤员双手搂紧救护人员的脖子,救护人员跨在伤员身上,脸对脸拖着他爬回来。战场上子弹嗖嗖的,根本直不起腰。还有一种搬运伤员的方法叫“大跨”,就是伤员两手分别搂住两个救护人员的脖子,救护人员每人平抱伤员一条大腿,快跑,这样效率高,跑得快自己也不容易受伤。”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