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杨惠全:津门记忆的守护者(图)
//www.workercn.cn2015-06-10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与推土机“赛跑”的日子

  当年,杨惠全最先将镜头聚焦的是即将拆除的具有600年历史的老城厢。这也为他日后拍摄老南市积累了丰富的可以借鉴的经验。

  当时正值“非典”期间,怕疫情蔓延,人们大都不再外出。在老城厢出没的除了背着消毒器材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像杨惠全一样的摄影人。随着“非典”疫情结束,老城厢改造的进程加快,在拍摄时杨惠全有一种跟推土机赛跑的感觉。为了让画面能记录、诠释出活生生的历史、真实的生活及时代的变迁,他把拍摄老城厢的家庭作为拍摄的切入点,而且这一拍就是一百个家庭。在拍摄过程中,虽然有许多群众支持,但是也有人不理解。他被人用砖头、木棒追打过;放在自行车筐内的相机曾经被人抢过;刚拍好的胶卷被人从相机的后盖中扯出来过;也有人指着鼻子对他破口大骂过……杨惠全都挺住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心愿,也是为给天津这座城市留下明天的记忆。

  “今天早晨,我又来到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南市。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到街还是那条街,路还是那条路,这几条路我们不知走了多少次。3年前我们开始在这一地区拍摄,由大街拍到胡同,再由胡同拍到大街,来来回回走了无数次。每次到南市我们都要看些南市的资料,了解一些南市的历史,通过拍照片我们对南市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段文字节选于杨惠全2007年4月2日的一篇博客文章。南市拆迁前的几年中,每逢周六、周日他都会来到这里拍摄。

  拍摄时,他仍延续了拍摄老城厢时的定位,如实地记录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晚上回家,除了整理照片,他还把这一天的拍摄过程和感悟写到博客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凝结在老南市中的故事。与拍摄老城厢有所不同的是,老南市虽有100多年历史,却是集餐饮、店铺、娱乐于一身。有许多“大腕”在南市演出过,有的甚至是在那里出的名,像相声名家侯宝林、张寿臣、马三立、赵佩茹;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筱俊亭;曲艺表演艺术家花四宝、花五宝、王毓宝等。杨惠全尽力寻访他们演出时的旧址,拍摄出一帧帧珍贵的照片。

  当时的数码相机像素及功能还不像现在这么高,他怕摄影的作品不理想,坚持数码相机与用胶卷拍摄并用。到老南市拆迁时,他已用数码相机拍摄了上万张照片,所用胶卷上百卷,而胶卷及冲洗费用全部是自费。拍摄过程虽然辛苦,他却乐在其中。

  今日的南市地区已改换了旧日破败不堪的容颜,散发着独特的城市底蕴与魅力。而像杨惠全等有担当精神的摄影人留下的老南市照片,已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就像一位老南市居民所说:“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会有一段故事,比口头讲解更有说服力,也更吸引人。”

  编后

  光影人生,落棋无悔。多年来,杨惠全在摄影领域多有建树:《小巷风情》入选1998年NPCI尼康国际摄影比赛;《晨曲》入选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生活摄影赛、并在2001年获佳能杯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社会生活类三等奖;《胡同遗物》于2006年获《摄影世界》举办的尼康“影像从心”全国摄影赛佳作奖;《胡同百姓》获2007年第14届佳能杯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社会生活类三等奖;《百姓故事》获2011年第三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赛银奖;《绚丽海河》获2014年全国群众文化摄影大赛一等奖。这些获奖作品,都是反映津门百姓生活和已经消失的像老南市这样的城市记忆。

  如今,杨惠全仍在用镜头记录津门百姓多彩的生活和时代的发展。他表示,对津门记忆的拍摄、整理及收集依然不会停止。当笔者问他,摄影对他意味着什么时,他回答说:“我说不出是摄影艺术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摄影艺术。因为摄影早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这一辈子都割舍不掉了。 (白晶)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