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毛主席警卫员回乡当起“牛司令”(图)
//www.workercn.cn2014-12-15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过树龙”李连庆

    日头渐渐升起,空气中散发出养牛场特有气息,牛群开始躁动,发出“哞哞”的叫声。

    李连庆吃完两块蒸红薯,和工友们一起打开牛棚放牛下山。看着数百头牛出棚后,他心满意足地手捧茶杯走进办公室。

    简陋的办公室,墙上正中是一幅毛主席画像,画像两边是他与毛主席、叶帅的两幅合影。

    1951年秋,李连庆19岁。刚刚成年的他,作出了一个让全村人吃惊的决定——响应号召应征入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而11岁就丧父的他,是家中唯一的成年男丁。

    因身手敏捷,李连庆被村民们称为“过树龙”。“过树龙”是南方山林中一种无毒蛇,性情温顺又动如闪电。

    “过树龙”李连庆做出这个闪电般的决定,甚至没向母亲征求意见。

    “国家有需要,家里再困难也得克服。听了我的话,母亲没吭声。过了几天,办完报名手续,我背起包袱就去肇庆军分区报到了。”李连庆回忆说。

    1957年李连庆即将退伍时被选拔到中央警卫团,成为毛主席的警卫员。这个连拼音都不会的山娃娃,一边当警卫一边参加学习班,他学会了普通话,拿到了高中文凭。毛主席逝世后,担任了叶剑英元帅的卫士长。叶帅逝世后,他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

    2008年,76岁的李连庆又做出了一个闪电般的决定。

    这一年春节,李连庆的儿时玩伴陈日明到北京探亲时,专程到家中叙旧。说起落后的山村,陈日明老人连连摇头。荷路村只有410多人,村集体年收入不到3000元,村民懒散,赌博成风。

    李连庆心中翻江倒海,萌生了回老家做点事情的念头。老友一走,他就向妻子、儿女“通报”了这一决定。

    “全家人都表示难以理解。但我总感觉家乡在呼唤我,乡亲们在呼唤我,大家有需要,我就回家乡来了。”

    2008年国庆节后,李连庆带着省吃俭用的所有积蓄,带着家人的“不放心”,孤身踏上了回家的路。

    连庆公改变了一个山村

    “翠柏围深院,红枫傍小楼。书丛藏醉叶,留下一年秋。”养牛场办公室的墙上,是叶帅之子、“独臂将军”叶选宁四年前抄录的叶帅诗作。叶家人都称这位老卫士长为“连庆公”,叶选宁在落款处写道:“连庆公居此十年,与老帅朝夕相伴,如今人去楼空,思念之情可想而知。”

    爱国、爱乡、念旧是李连庆的感情底色。

    “连庆公回来了!”平静的荷路村沸腾了!

    李连庆心情既激动又黯然:荷路村97户人家,留守的不到百人,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村口垃圾成堆,沟渠污水横流;一遇雨天,村中巷道泥泞不堪;祠堂摇摇欲倒,而他的祖屋也已长满青苔。

    李连庆决定先从修祠堂做起。村民陈伟民告诉记者,动工时,连庆公坚持每天巡夜,有时晚上10时,还能看到李连庆打着手电筒、握着练武用的木棍。

    2009年夏天,祠堂修完。鞭炮齐鸣、舞狮欢腾之中,细心的村民发现祠堂门口的一块石头上,从捐款最多的村民到捐款仅50元的村民,200多位村民的名字均铭刻在上,但出钱出力最多的连庆公仅列其名、未列其款。

    “连庆公把攒下的积蓄全部捐给了家乡,工程快收尾时,还缺5万元。”李伟强告诉记者,从不愿向人开口借钱的李连庆硬着头皮找了几个老战友借钱,两三天内,尾数凑齐。

    渐渐地,乡亲们发现,家乡有了变化——

    平整的篮球场、生态小公园让孩子们有了玩处,4公里村内巷道硬底化,下雨再也不怕了;全村集中排污、收集垃圾,沟渠的水清了,小鱼在水中游荡。(记者 张东明 王垂林    赵琦玉 周志坤 陈清浩)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