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张基广:“新三好”绘出城中田园(图)
//www.workercn.cn2017-03-02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学生与校长面对面”活动上,张基广跟学生互动。本文作者 供图

  个人小传

  张基广,特级教师。1998年至2002年,任湖北省武穴市实验小学校长;2003年至2004年,任湖北省武穴市教研室主任;2006年至今,任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校长。

  张基广说:“学生可以自由打滚的才是好学校,我办的是一所田园学校。”

  他所在的武昌实验小学位于武汉长江大桥南侧,北望闻名遐迩的黄鹤楼,东邻武昌首义红楼纪念馆,周围是高楼林立的市区。而他,却坚持在这里办一所田园学校,学校的操场是真正的泥土地。他说:“我们来源于泥土,最后又会归为泥土。泥土与我们有最紧密的连结。”当一些学校的操场还深陷在是否是毒跑道、毒橡胶的泥淖中时,武昌实验小学的操场正在首义广场旁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适度教育”保卫孩子童年

  在武昌实验小学的师生们眼中,校长张基广是一名诗人,他喜欢写诗和诵诗,但最爱朗诵的还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那段话:“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张基广的愿望就是,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他发现,当下的孩子们过早地被培养成了听话的、懂事的和会看人脸色的“小大人”,这样的“小大人”很可怕,甚至有些形成了虚伪的人格或双重的人格,这与天道相违背。遵循自然天性,办适度的教育,这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他说,人的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应该是:幼儿时期,通过游戏和与人交往来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时期,通过培养兴趣、习惯来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天真、活泼、幻想、好奇、好问和好学的天性;初中时期,培养努力的精神;高中时期,培养拼搏的精神;大学时期:学习“拼命”。

  他说:“办学是一件自然、简单和从容的事情,不应该追求功名、速度和外在的形式,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孩子更像孩子,儿童更像儿童。学校要有允许孩子自由自在玩耍的游戏场所和活动,教师不要用期望去干扰孩子,而要做一个关心和爱护孩子、保卫童年的人,让孩子自由自主地学习和生长。这才是神圣的。”

  在张基广看来,育人和种树的过程是极其相似的。树木需要肥沃的土壤,育人需要优秀的文化氛围;树木需要阳光充足,育人需要赏识和鼓励;树木需要历经风雨才能成材,育人需要挫折磨练;树木需要修枝整叶,育人也需要纠错导引。“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不要挡住孩子的阳光’。”张基广希望在学校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生长”的土壤,没有揠苗助长,也没有一枝枝“病梅”。

  与过度教育的看管和管住不同,在他的适度教育理念里,学生可以在泥土地上跑,但不可在楼梯间跑;学生可以在课间大喊大叫,但在老师办公室要小声;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和课间玩,但不可以在课堂上玩……也就是说,在该释放的场合和时间释放,在该注意文明的场合和时间要注意文明。这就是度的讲究。

  “零作业日”培养学生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好的习惯自然会形成好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一个有良好习惯的孩子一定也会成为一个阳光、自信、友好、品质优的人。为此,张基广尤为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他提出了学生“睡得好、玩得好、学得好”的“新三好”理念,主动为学生创设“玩”的空间,给学生腾出“玩”的时间,让孩子在玩得好的前提下学得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中小学教育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即大量作业挤占了学生睡眠时间,乃至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张基广想要改变这种状态,他开始在学校推出“零作业班”“零作业日”“假期作业变脸”“大书包变小书包”“家长免签字”“免试生”等减压举措。

  2009年,他在学校试行“终身发展实验班”(零作业班),免除该班学生一到六年级全部书面作业,只需完成六项“素质作业”,包括家庭劳动、体育锻炼、课外阅读、组织活动、思维训练和文艺鉴赏。这些“素质作业”不要求学生每天都完成,而是由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布置,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择。至2015年第一批实验班的学生毕业时,调查显示,这批学生比平行班的同学阅读量更大、视野更开阔、个人爱好更广阔。他们发展得很好,而且更像儿童,更加天真活泼。

  “零作业班”效果显著,“无作业日”应运而生。“零作业班”毕业生在身心发展、拓展阅读以及兴趣特长培养方面均收效良好。于是,张基广又在全校范围内推出新规——“星期三无作业日”。他要求全校教师不得在周三以任何形式布置任何家庭作业,以此激励一线教师在课堂做到精讲精练,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安排的时间。

  没有家庭作业的童年,张基广帮助孩子们实现了这个愿望。

  “问导式课堂”尊重儿童天性

  张基广认为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是“过度教育”。什么是过度?揠苗助长、急功近利、要求太多就是过度,具体表现在:过度的“知识”、过度的“安全”、过度的“精致”和过度的“超前”。“过度好心结果却办了坏事。”为了避免类似问题,他管理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相信儿童、尊重儿童、交给儿童。

  儿童有学习的能力和渴望。在张基广看来,学生在幼儿和儿童时期满脑子都是问号,最原始、最本真、最自然的问号就是未来创造的源泉,是产生创造的本元,是创新发明的起点。但很多教师把问号变成了句号,把孩子的创造性教没了。真正的教学应该是让孩子们带着问号进教室,带着更大的问号和更多的问号出教室。

  “好玩、好动、好奇和好问是孩子天性,上课时间本来就是孩子的,我们交给他把握,他就会给我们惊喜。”同时,张基广明白,在信息社会,学生懂的甚至比教师还多,学生和教师是人格平等、信息量对等的,只是教师的理解能力更强,所以教师应该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点燃者(激发)的角色。教师不一定要比学生高明,这就是教学相长的道理。

  正因如此,他为学生设计的课堂模式是:孩子自学—提问—讨论—教师点拨,在全校实行问导式课堂。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一样,问题从学生中来。在“问导式课堂”,教师提前一周或一天甚至当堂,让学生在预习和自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而对学生进行引导,因问而教,顺问而道。学生在自学、自疑、合作、分享和反思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在张基广看来,教育是慢的艺术,在功利、浮躁的当下,教育尤其要保持清醒和理性,保持从容和淡定,回归规律,回归天性,回归原点,回归常识,做“自然适度”的教育。

  他常说,教育似农业生产,需要不断播种和灌溉,才能有收获,即教育需要“地头力”。他说的“地头力”是指行动力,即教育需要切实的行动。他正将他的教育“地头力”传递给更多的校长和教师。

  (本文由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华南师范大学培养基地提供)

  成长之最

  对自己的影响最深的教育著作:《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著)

  办学管理中最有成就感的事:重心下移,赋权增能,让每一个脑袋都动起来。

  教育教学中最有成就的改革创新:创办“零作业班”,推行“无作业日”“无作业假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问导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校改革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把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提升办学的行动力、“地头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