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黄煌:国际经方热的“点火者”(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3-01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黄煌,著名中医,当代经方家,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国际经方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性著作有《黄煌经方使用手册》、《张仲景50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经方的魅力》、《药证与经方》、《医案助读》、《黄煌经方沙龙系列》等。

  桂枝汤证:自汗、怕风、自觉热感 摘自《中医十大类方》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易惊、自汗盗汗、失眠多梦 摘自《中医十大类方》

  小青龙汤证:咳喘、流清水样鼻涕 摘自《中医十大类方》

  近年来,大量难民到了德国。慕尼黑的自然疗法师迈克的诊所旁恰好是个难民营。他受慈善机构的邀请为这些难民看病,发现不少儿童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心理疾病,晚上回到帐篷后经常失眠、做噩梦。迈克给孩子们服用了温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颗粒剂。“效果非常好!孩子们称这是一种神奇的茶。”迈克说。这种神奇的茶,就是经方的制剂。经方,通常是指中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中的中药配方。

  迈克是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那里学到这些经方应用诀窍的。2008年冬天,迈克与一批德国、美国的医生来到南京。虽然仅一周学习时间,但黄煌教授讲解的经方,清爽、形象、规范,让在中医学中摸索的迈克心胸顿感舒畅。经方原来可以这么学!

  黄煌是一位有国际眼光的中医教授。十多年来,他致力于经方的国际推广与普及。他用特有的“黄氏语言”讲解经方,因为听得懂,用得上,外国听众极为欢迎。他的经方书籍译成了英、德、日、韩等国文字出版发行。来自海外的讲学邀约不断,黄煌所到之处,总能激起一阵阵经方热浪。2015年10月,欧洲经方中医学会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成立。2016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成立,美国、瑞士成立分院。今年2月,美洲中国文化医药大学的经方博士班开班……一股学习应用经方的热潮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如果说国际经方热正在兴起,那么黄煌就是“点火者”!

  《中医十大类方》是黄煌第一本讲经方方证的书。这本书完全没有艰涩难懂的理论术语,通俗易懂。特别是书中配的漫画,寥寥数笔便构勒出某种方证及体质的外观特征,增添了趣味性,也便于记忆。

  上下求索:发现经方不易

  “如果把中医看作是棵参天古树,那么经方就是那虬劲的根干”

  黄煌与经方结缘,是命运的安排。

  1973年7月,从江苏省江阴县农村返城后的黄煌被分配到一所县城医院当中医学徒,跟着老中医叶秉仁先生一起度过了6年时光。这所医院,是一个古旧的大宅,紧贴着石板大街,石库门、青砖厅堂、木结构的房屋、落地花格长窗、覆有青苔的天井,浓浓的药香、慈祥的老中医,加上热捧中医药的家乡民众,把黄煌推进了中医的大门。

  学徒的生活是单调的。黄煌白天跟着老师临证抄方,晚上或抄写名医医案,或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那段时间,什么书都看,中医的、西医的、基础的、临床的、古代的、现代的,有什么,就看什么,但是眼前依然迷茫。

  1979年9月,黄煌考上了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中医到底如何学习和研究?黄煌开始了苦苦的探索。研究生三年,是读书的三年。图书馆古籍部是黄煌常去的地方。他翻阅了唐宋以后的很多中医书籍,抄录了历代名医的论述,也对中医界名声显赫的金元四大家倾注了很多时间精力,但感觉并不爽快,重复者多,有新意者少,空泛推论者多,实证归纳者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黄煌苦于找不到学习研究中医的最佳方法,直到他跳出中医,从史学的角度去看中医。

  黄煌的硕士研究生论文的题目是孟河医派发展史研究。孟河,是常州郊外的一个小镇,十九世纪中后叶,这里产生了一大批临床医生,他们以精湛的医术,求实求真的思想,尊重经典、重视临床的学术态度,给晚清沉闷的中国医坛吹去了一股清风,被称为“中国近代最具活力的中医流派”。

  1981年初夏,蓝天、白云,沿着长江边蜿蜒的小山,黄煌一路寻找访问孟河名医后裔,考察历史遗存,研究这个学派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从孟河医家身上,黄煌隐约懂得了一个道理,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在于继承经典。

  中医的历史太久,积累的东西太多,如何继承?经典医籍也不少,应该继承其中的什么?对黄煌来说,这依然是一个难题。研究生毕业后,黄煌任教于南京中医学院,讲授中医各家学说这门课程。中医各家学说涉及的面很广,人物多,医书多,学说更多。如何选择?黄煌的办法是用生活常识“不识货,货比货”,依然是苦读和比较。读来读去,比来比去,黄煌发现,历代各家最推崇的医家是张仲景,最被公认、也最耐读的书是《伤寒论》。那就从《伤寒论》入手!

  于是,黄煌开始专注于《伤寒论》研究史。喻嘉言、舒驰远、徐灵胎、尤在泾等一大批研究《伤寒论》医家的学说和用药风格,深深打动了黄煌的心。他喜欢看他们简洁实在的医案,他也给学生们讲他们特立独行的故事,更喜欢模仿他们用《伤寒论》中的经方治病。“但是,那个时候,我对经方的认识依然是不清晰的。”黄煌说。

  中医早在隋唐时期就流传日本,在日本得到较好的发展,日本称汉方。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黄煌自学日语,上海的朋友曾送黄煌一本旧书,是日本医家大塚敬节著的《汉方的诊断与处方》。这本书是作者根据与患者的书信往来,就案例来谈经方应用的通俗书,平实的语言,清晰的思路,特别是用许多经方治疗现代疾病的案例,深深吸引了黄煌。去日本考察汉方,成了黄煌的心愿。1989年10月,黄煌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老年医学,这个与日本汉方交流的机会,被黄煌牢牢地抓住了。

  在日本期间,《伤寒论》成为黄煌与日本同行交流的主要话题。黄煌翻阅了大量日本汉方的著作和刊物,并向细野诊疗所的坂口弘先生以及中田敬吾先生学习日本汉方,对日本医家重视《伤寒论》的思想,重视使用经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黄煌逐渐发现,原本跟随老师们学习时没有被重视的细节,慢慢开始清晰了,而且在《伤寒论》的照耀下,发出诱人的光彩。叶秉仁先生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曾接触经方派大家陆渊雷先生的学术思想,名言是“学术无国界,治病在疗效”,西医诊断、中医用方是常规。黄煌当年问业的夏奕钧、邢鹂江等名老中医是苏南“朱派伤寒”的传人,临床善于察舌咽、诊腹脉、辨体质,看病时多从经方化裁,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附子理中汤等都是常用方。

  这个时候,黄煌真正明白了,中医的学术发展,必须以继承为前提。《伤寒论》是中医的根,经方是临床的本。“如果把中医看作是棵参天古树,那么经方就是那虬劲的根干”。“经方,才是我要学的中医!”黄煌觉得眼前一片透亮,浑身轻松。

  方证相应:开启经方大门

  “每首经方都会伸出两只手,一手抓病,一手抓人,两手合抱,就是方证相应”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