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高凤林:践行工匠精神 放飞航天梦想
//www.workercn.cn2016-10-17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二、中国制造业转型迫切需要工匠精神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物美价廉”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在乎的是产品的附加值,包括创意、技术含金量、人文关怀等。而由于中国的制造业结构不均衡,以工匠精神为特色的中高端制造业不足,消费市场长期为欧美、日韩等国家垄断。与此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这对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中国制造业是个严峻的挑战。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工业经济从“十二五”初期的高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中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然而,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除了科技上要追赶,文化上同样要跟上。在工业发达的欧美国家,工匠精神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的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全球市场。显然,培育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工匠精神不单代表着一种生产理念,它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方向。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我们既需要“大国工匠”使认真、敬业、执着、创新成为更多人的职业追求,促进企业精益求精、提高质量,带动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伴随现代工业化的大生产与劳动创造的多元化,专业分工越来越多样、明晰。从国家层面提出的工匠精神,不是对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种产品的倡导,而是对全民族、对各行各业各领域的一种倡导。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