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杨灶先:“地下交通员”的红色经历(图)
//www.workercn.cn2016-07-06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地下交通员”的红色经历

——株洲机务段退休党员杨灶先

退休党员杨灶先担任交通员的证件

老伴生前与杨灶先得合影

  在株洲机务单郴州铁路家属区里,生活着一对八旬老人,丈夫叫杨灶先,1930年出生,显得沉默寡言,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寡言少语的杨灶先曾做过中共地下党的交通员!

  杨灶先出生于郴州郴县(苏仙区)栖凤渡镇朱家湾村泉水洞组,1947年考入原郴县一中简师二班,读了两年师范,1949年解放后转到省立三师(即后来的郴州师范)就读。“我父母都是农民,但还是尽力送我们读书,我们家有三姊妹都考上了师范,因为那时读师范不要交学费。”杨灶先老人边说边拿出他的很多老证件来给笔者看。

  在一本《地方武装人员光荣证》里,笔者看到上面写着:“杨灶先同志于1949年7月至1949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粤赣湘游击司令队直属三中队中共地下交通员……”这个证件是1984年由郴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杨灶先说,其实在这之前,他就已经在帮地下党送信了。

  杨灶先说他送信主要是帮其姐姐送。姐姐杨美郴(已故),是湘南游击队的地下党员,在栖凤渡一个村小当老师,她的联系下线叫李祖彬(已故),时任栖凤渡党支部宣传委员,是隔壁草田铺村人。要送信时,姐姐先回家来把信交给杨灶先,然后返回村小。等到天快黑时,杨灶先就划着家里唯一的那只小船,到对面把李祖彬接到他家里来住,并且把信交给李祖彬。第二天早上,杨灶先再划船送李祖彬回家去。“我家门口有一条几米宽的小河,李祖彬就住在河对面。”杨灶先对笔者说。为了掩人耳目,不管送不送信,在读师范期间,每次杨灶先放假回家,晚上就会接李祖彬来家里和自己一起睡,次日早上再送其回家,让周边的人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

  1949年5月,经李祖彬介绍推荐杨灶先加入地下党。“那天很兴奋啊,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身后有亲人,有组织了。”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杨灶先的主要工作是当一名通讯员,负责联系当时的郴县党支部和栖凤渡党支部,需要时不时送送信、传传纸条。为了送信,杨灶先用尽了各种办法:乔装、把信藏在扫帚中、与地下党的同志来回换包、利用上厕所的机会传递信件。有一次,杨灶先乔装成教书先生送信,在国民党设的关卡接受检查时,他主动要求士兵先搜他,说自己要赶著去上课,而士兵看他是教书先生,又这么积极,没检查就放他过了关。“一旦真的检查,就原形毕露了,真是惊险。”杨灶先说。

  同年12月,新中国成立后,杨灶先考入衡阳铁路局郴州机务段工作,从此一辈子与铁路结下不解情缘。刚参加工作时,杨灶先被派往衡阳铁路局培训,学化验,成为一名技术员。1961年升任郴州机务段化验室主任,负责火车上的锅炉检修,保障火车顺利运行。工作30多年,他的技术在单位上数一数二。“那时很多人不愿在铁路上干,工作中很缺人,招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杨灶先说,上个世纪50年代,他有一年负责招工,为单位招了1000多人,成为系统内较为轰动的一件大事。

  1950年,经人介绍,杨灶先和黄赛菊相识,不久后并结了婚。“我们那时没有结婚证,只是到栖凤渡政府开了张纸条,盖了个公章。”说到往事,杨灶先老人侃侃而谈。“我们不像后来的年轻人谈恋爱,只是看着还行就结婚了,结婚后各忙各的,尤其是他,只会埋头工作,而照顾小孩、做家务则基本上是妻子。每天做事都做不完,几乎没什么时间说话,哪还有时间吵架啰?”

  夫妇俩共养育了4个儿女,如今孙辈中也有人已成家,他们离退休也都30多年了。结婚60多年来,他们一直住在现在的老房子里,尤其是到了晚年,儿女都各立门户了,老房子成了老两口的窝,这窝旁有块空地,老人把空地围起来成了一个小院,并在院内种满了各种花草。

  杨灶先老人的生活很有规律,他每天4点多钟就起床,先做操,然后外出跑步,每天都要锻炼一个多小时。去年10月份,妻子黄赛菊去世后,他坚持一个人生活。白天他主要是侍弄他的花草,累了就坐在椅子上看报纸、电视,他不善言辞,基本不出去与人闲聊,也不打牌。老人尽管有离休金,但他一直很节约,穿着俭朴,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少荤多素,而且剩菜剩饭是从不允许倒掉的。(陈智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