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于莺:离开体制我还是“女超人”(图)
//www.workercn.cn2016-01-26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公立医院不用考虑市场营销,甚至不需要宣传。但对这样一个市场化的医疗机构来说,找客户是关键的工作。

  几经摸索,于莺把目光锁定周边社区,首先是定价,“如果像一些私立高端诊所那样看个普通的感冒就要一两千块,社区居民接受不了”。

  她压低了价格,比如在儿科看一次普通感冒约400元。这包含了一个医生的出诊费285元,检验费90元左右,再加上二三十元的药费,“甚至有时都不用开药,如果不严重就嘱咐回去多喝水,好好休息”。

  公立医院的以药养医被广为诟病,在体制内时于莺是无奈的。而在门诊中心,她严格控制药品采购,“我和医生说一定要规范诊疗,我们拿循证医学来说事儿,必须出示证明药品有效的相关文献,经过评定之后才能进”。

  9岁的女儿爱去儿童职业模拟的“比如世界”,这给了于莺很大启发。她在诊所举办了“小小医生”体验活动,小朋友可以穿上白大褂,挂上听诊器体验当口腔科医生,给爸爸妈妈像模像样地看个牙;高年级的小朋友可以来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常识。

  信任慢慢积累,“门诊中心从半年前刚开业时一个月几十次门诊量,增加到2015年12月的门诊量1240次”,她的眼睛里透着笑意。尽管门诊量增加,但于莺的时间并非完全用在出诊上。

  “太不一样了!”于莺形容体制内外的出诊体验。

  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她见到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出门给病人做检查,像‘玩真人版华容道’”,要挪开紧紧挨在一起的折叠床,绕过堵在人群外的护士输液车。

  而在门诊中心,全部实行预约制,不会有嘈杂的人群,也不会有危重症患者。每周二上午,于莺会看几个病人,虽然病人挂的是内科号,但是不会出现“打回”的情况,“全给看”。有一次,一位病人甚至带了HPV的化验单来找她,问要不要做宫颈治疗。

  出诊之外的大部分时间,于莺投入到门诊中心的管理中,“CEO首先是定方向的,但也要沉下来带着弟兄们往前冲”。在门诊中心的茶水间兼会议室,几个人一个小组随时头脑风暴。客服主管王晨很喜欢诊所里平等交流、充分沟通的工作氛围,“昨天(1月21日)于总、我还有李大夫,一起谈了3个小时的公司来年发展”。从下午4点开始,他们谈绩效确定、人岗匹配,在手写板上画图、打叉,争论非常激烈,“声音大到外面的同事以为在吵架”。一直到晚上7点,“我们终于达成一致了”。

  “一言堂有什么意思?老板说的都是对的,企业就失去活力了。”于莺说。

  那天和同事PK完,晚上8点于莺又和一位投资圈聊医疗创业聊到晚上10点。随后又有一位医生和她谈心到夜里12点。这是她创业以后平常的一天。为了节省时间,她在门诊中心楼上租了房子,“中午还能回家吃个饭,喝个咖啡,休息半小时,再蹓蹓狗”。她指着黑色衣服上一块白色印记说,“我家狗舔的”。

  有人评价离开体制后的于莺在微博上“没那么犀利了”。于莺觉得,这是因为“从一个封闭的小圈子走向发散的大世界,接触的人不一样了,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一样了”。

  以前,如果有医闹事件,她会立刻为医生说话。而现在当医闹事件发生,她很少发声,“因为真相是什么我不知道”,在事实不明的时候任何站在职业立场的声援都是不理性、不客观的。

  于莺很清楚,自己在微博成名有三个条件: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大夫的身份、与生俱来的个性、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成名带来的与各行各业的人广泛交流,进而更加“独立思考”是她认为自己爆红后收获的最大价值,所以离开体制后,“我还是‘女超人’”。

  于莺似乎并没有什么迈不过去的坎儿,“实在迈不过去就绕过去呗”。(王聪聪)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