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记者探访代表履职背后的故事(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3-24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任秀婵(万柏林区教育局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

  5年收获很多 愿意为这份荣誉多吃苦多奉献

  3月21日上午,刚刚结束太原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活动的任秀婵,赶紧赶回办公室与记者见面。“自从2012年我当选人大代表后,社会事务也多了起来。”任秀婵是太原市万柏林区教育局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她向记者坦言,履职5年来,她学会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履职能力也越来越强。

  任秀婵爱学习,做事认真。记者在她的办公桌上看到几个笔记本,上面几乎记录了这5年来她的所有履职经历,有以人大代表身份学习、调研时的内容,有的地方还粘贴着她收集回来的百姓建议。

  “作为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很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为民代言’时更有底气。”任秀婵说,她一直要求自己做个有心人,多看多听多学,不仅向优秀的老代表学习,她还把平时每一次开会、调研、培训都作为学习的机会。

  在任秀婵的笔记本上,记者看到,每一次的参会发言,她都精心准备。在她看来,参会期间发好言也是履职能力的一种体现。“作为基层代表,要用响亮的声音、踏实的行动来诠释一个人大代表的内涵。”任秀婵说。

  2013年,一位居民向任秀婵抱怨,滨河西路兴华街附近没有过街天桥,在周边居住的居民无法走进汾河公园。任秀婵多次前往当地调研,随后形成一份翔实的建议,带上了太原市人代会。后期,她又多次与相关部门进行实地研究,最终,在她的推动下,这座天桥于2016年架起,方便了周边的居民。

  2014年初,任秀婵被抽调到万柏林区规划专项服务小组,负责该区重点工程项目规划手续的推进。规划手续是城中村改造项目最难的课题,任秀婵凭着那股钻研劲儿,同小组成员一起积极与各审批部门沟通,加快了规划手续的办理。目前为止,华润、绿地、万科等重点项目工程手续基本完善,有6个城中村项目14个地块300万平米的规划手续已齐全。

  “去年11月,我参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相关法律山西省知识竞赛’,可是好好地学了一次。”任秀婵告诉记者,她以一名太原市人大代表的身份,与其他几名县、乡人大代表一同,作为太原代表队的代表走上舞台比赛。“我们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扎实地学习了多部关于代表履职应掌握的法条及相关制度,那种学习劲头,彷佛回到了校园。”对此,任秀婵感受颇深,她觉得这次学习,极大地增强了她的履职自信心。

  经过5年的历练,任秀婵愈加自信,履职视野也更加开阔。回望自己这5年的人大代表经历,任秀婵说自己“累并快乐着”。“我热爱人大代表这个角色,我珍惜人民给我的这份荣誉,我愿意为这份荣誉去付出,多吃苦,多奉献。”任秀婵说。

  马文志(东太堡果蔬综合交易市场董事长)

  连任好几届人大代表 被群众称作“贴心人”

  3月的娄烦县张家庄村,又将有一拨应季菜拉往省城各大菜市场。

  2016年,娄烦县张家庄村成为了太原市人大的结对帮扶村,市人大代表马文志就是帮扶队中的一员。马文志是太原市东太堡果蔬综合交易市场董事长,作为蔬菜流通领域专家,他参与了张家庄村的蔬菜种植、加工、储藏及流通等多个环节。“市场上目前主要以外地菜为主,本地菜所占份额不大。太原其实有很大的蔬菜种植空间,只要培育好本地蔬菜种植产业,太原人吃太原本地菜是最有价格优势的,而且能够为太原市场提供安全的无公害的蔬菜。”马文志告诉记者,娄烦县气候条件好,很适合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在娄烦县张家庄村,除了大力种植茴子白、黄瓜、胡萝卜、土豆等应季菜,种植菌类也成为农民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打开本地菜的销路,多渠道让娄烦县菜农对接市场,马文志将娄烦县菜农引入东太堡果蔬市场,并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以及摊位。“我想带一些青年人走出去参观,把蔬菜经纪人、致富带头人先带起来,把村民、贫困户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带动起来。”马文志告诉记者,只有自身产生内生动力、有活力,才能够建立起让贫困人口靠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马文志说,“我来娄烦县与村民们一起发展本地蔬菜,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尽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下一步,他还打算建立山西蔬菜展示基地,开发旅游参观项目,再把山西各地的特色农作物集中起来,向全国推广。

  从2003年当选人大代表至今,他协调过的邻里纠纷、帮助过的困难群众,具体有多少,他早就记不清了。在棚户区拆迁、老街巷整治、旧城改造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协助党和政府与群众谈心、做思想工作,化解矛盾,最终促成了问题的合理解决。东岗路棚户区拆迁遇到阻力,马文志一次次地协助当地政府与居民谈心,消除他们的顾虑,并向有关部门积极呼吁给拆迁户以合理的照顾,从而使拆迁工作能够得以顺利进行。

  总戴着一顶洁白的礼拜帽,脸上总是一副憨厚的笑容,说的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中夹杂着几分太原味,听起来格外亲切,这样的马文志被群众称为“热心人”“贴心人”,经常有群众遇到事情后愿意找他协调,久而久之,他就成了“义务协调员”。记者问起他做这些事的初衷,他总是乐呵呵地说:“协助党和政府为群众排忧解难,这不就是人大代表分内的事情嘛,不然群众选你做人大代表干啥?”

  本报记者 李飞飞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