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五一劳动奖章-正文
陈伟彬:“超级工程”的追梦人(图)
//www.workercn.cn2016-06-14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孤岛筑梦

    2011年5月,陈伟彬加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III工区二分区,担任总工程师兼管施工生产。“当时正处在项目建设前期,工区人员分布在施工总营地和牛头岛沉管预制厂,项目管理、工程建设都遇到了许多困难,”陈伟彬深知:“工作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陈伟彬与领导班子商量,理顺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让每个员工树立自信心,同时加强与设计单位的沟通交流,促进设计施工互动,扭转这种困难的局面。

    作为国内首例、世界第二例工厂化沉管预制,项目部面临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进行系列的探索和创新。有时候,设计方案不便现场操作,无法理解设计意图,陈伟彬就派技术员到设计部办公,做到无缝对接,沟通好了再出图,使施工工艺和方案的优化工作更为便捷。

    在沉管预制厂深、浅坞拦水坝基础建设中,设计人员要求在岩石上炸出一条条小排水沟。用炸药炸出细长的排水沟,不仅操作困难,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成本也高。陈伟彬积极跟设计沟通,利用铺设块石层排水,减少了高难度的爆破工作。陈伟彬说:“设计出来的方案跟现场匹配才是最好的方案,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现双赢。”

    要在孤岛上建设一座56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任务不可谓不繁重。陈伟彬每天全身心投入工作将近16小时,他和项目班子带领团队在14个月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孤岛作业、全新的施工生产模式,如何让员工融入到“超级工厂”的生产中,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这成了陈伟彬经常思考的问题。陈伟彬要求每个岗位上的同事都能总结出经验与大家分享。另外一边,项目部结合二公司“知行”培训体系,打造了“牛头岛讲坛”和“农民工夜校”两大学习平台,三年时间,为3000多人次开展了近150次培训,培养了近20多名项目管理骨干。

    “有时候小伙子们也会偷懒,我就给他们出命题作文,定期催收论文。”陈伟彬笑着说。三年过去,项目部产生了18项技术发明专利,中国建筑业协会为项目深海潜龙QC小组《减少大型沉管裂缝产生》颁发的“2013年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二等奖”……丰硕的成果是对项目团队努力付出最好的褒奖。

    确保每一个步骤精细到毫米级

    如今,作为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部副总工程师,他肩负沉管预制、舾装、管内施工等一系列技术工作的重担。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已经铺设了2000米,在40多米的海底如何保持空气的流通,是管内施工能否顺利进行的一大关键。

    陈伟彬与外国海底隧道建设专家花田幸生成了搭档,通过调整风管对接安装顺序、采用电瓶车减少废气、移动风机保证吸入新鲜空气等措施,有效解决隧道内通风问题。

    沉管止水直接关系到120年世纪工程的成败。针对沉管水密风险,陈伟彬组织开展细致排查,从每个预埋件,预埋管道、混凝土振捣等每个环节开展技术攻关。

    “预应力管道压浆需要从浆液配合比、计量系统,搅拌系统,压浆系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检查。”陈伟彬介绍。在混凝土浇注方面,他从改善工人作业环境,配置高等级振捣设备等方面进行反复推敲,确保每一个步骤精细到毫米级,各项举措成效显著。

    15年来,陈伟彬一直坚持写日记,将施工生产的点滴以及自己对生产管理的体会、疑虑都记录下来,在他的家里,日记本已经堆放有一米多高。“每天记录一点,不断总结和思考才能不断进步,”陈伟彬说:“做事情就是要踏踏实实,这样才能对得起每一天,对得起自己。”

    2013年,对港珠澳大桥世纪工程奉献青春和智慧的陈伟彬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黄育波   刘灵君)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