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张建秋:扎根林研三十载 只为瀚海披绿装
//www.workercn.cn2015-06-29来源: 中工网—《吉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扎根林研三十载  只为瀚海披绿装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白城市林科院院长张建秋

  风沙、干旱、盐碱,这是大自然给白城打下的特有的地理烙印,白城也因此享有“八百里瀚海”的别称。“八百里瀚海”即八百里沙漠,多少让这个城市有些尴尬。为了战胜自然,营造林美草丰,山青水秀的人文环境,一代又一代白城人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张建秋,就是其中的一员。30年前,风华正茂的张建秋抱着改变家乡土地沙化、盐碱化状况的远大理想,成为了一名林业战线上的科研人员,从此,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个追寻绿色的渴望和梦想。一晃,30年过去了,6月22日,他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梦想正在逐步实现,看到一片片干旱盐碱地变成绿洲,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从1984年起,张建秋开始研究桑树栽培,并决心依靠栽培蒙桑和白刺,让这片土地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找到适合白城地区土质生长的桑树品种,他带领科研小组深入到向海自然保护区附近的茫茫沙地,风餐露宿一周,终于找到了一株生命力顽强的蒙桑,这也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耐干旱的一个品种,它既可养蚕,又可做饲料。通过嫁接和组培被广泛推广,并帮助农民实现了桑树养蚕致富。为纪念这项科研成果,张建秋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向海一号桑。如今,“向海一号桑”的种植量已突破了十余万株。

  “风沙干旱碱,谁干谁丢脸。”这是在白城市林科院科研人员中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可张健秋却说:“我就是干这个的,必须得干好。”为了找到能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最佳物种,他把目标定在了白刺的选育和研究上。他看中的是西伯利亚白刺,在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还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在去俄罗斯采野生西伯利亚白刺花枝时,张建秋在深山里搭起了临时帐篷,一住就是好几天,回来时,满身满脸都是蚊虫叮咬的脓包。经他选育的白刺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白刺籽可榨油、果能酿酒,还能制造功能饮料,农民种植一公顷白刺,毛利润达850元,年收入三四千元钱。目前,白城市政府已经采纳张建秋的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200万亩白刺种植工程,白刺深加工企业也在白城落户。

  张建秋凭借着“板凳甘坐十年冷”工作热情和态度,让白城林业科研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自2002年以来,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电阻抗学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林木逆境生理的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了“西伯利亚白刺耐盐碱功能基因”的筛选和克隆工作,目前有两个功能基因在美国注册。他先后申请主持省级攻关项目7项,主持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家林业局重点推广项目3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10项,获奖成果6项。由他选育的5个林木新品种通过了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在吉林省中西部以及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记者 刘建军 通讯员 孙世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