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李刚:以前师从“洋师傅” 现在带上“洋徒弟”
//www.workercn.cn2015-05-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劳动者之歌】以前师从“洋师傅” 现在带上“洋徒弟”

——记渤海钢铁集团钢管公司工程师李刚

  “从前跟着‘洋师傅’学电气技术,现在我带上‘洋徒弟’了!”日前,全国劳模、天津渤海钢铁集团钢管公司管加工部主任工程师李刚,把自己的技术经验带到了我国制造业在美国最大的投资项目,他以一个技术指导的身份带上了“洋徒弟”。

  如今,第一支合格石油套管已在大洋彼岸成功下线,随着中国制造开始“走出去”,李刚这位能驯服“洋设备”的“土专家”也开始输出了!

  跟着“洋师傅”学技术

  23年前,李刚从机电学校毕业,成为管加工部的电气设备维护人员。这里的装备都从国外引进,设备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高。作为一名只有中专学历的维修工人,要想维修好这些世界一流设备,李刚除了刻苦学习、勤奋钻研,没有捷径可走。

  当时,随设备一起来了一批外国专家。班上,李刚尽量一步不落地跟着外国专家,看他们怎样调试,怎样编制程序,随时记下每一个细节,还把设备控制要领画成草图。下班后,无论多晚他都要整理归纳一天中学到的东西,不懂的地方就翻书、查资料,把请教来的学问一点一滴记录在案。

  通过没黑没白地学习,他迈过了很多道坎儿,成为电气设备、计算机软件“高手”。

  担任责任工程师期间,李刚发现建厂初期引进的拧接机操作界面全都是英文的,对大多数工人来说操作难度非常大,稍不小心就会按错键造成重大事故。李刚曾经请外国专家帮助更换成中文界面,老外却一个劲儿地摇头,就是不同意。也难怪,这事乍一听简单,其实相当复杂,必须编制相应的计算机程序。

  李刚铆足了一股劲,业余时间对15个画面和400多个变量,逐一查找、分析,通过修改数据,编译成用户软件,达到更换界面的目的。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界面终于更换成功,而且没花公司一分钱。大家暗暗对李刚竖起了大拇指。

  从挑战、改造,到超越“洋设备”

  李刚说:“2009年6月,美孚公司第一次在中国境内采购,技术要求比美国石油学会规定的标准还高。为抢占国际市场,公司顶着压力接下了这一单。我和同事大胆创新,修改程序、改造设备、反复测试。最终,6000吨产品如期交付。紧接着,几万吨的合同就来了。”

  20多年来,从挑战“洋设备”、改造“洋设备”,到超越“洋设备”,李刚带领同事们先后完成100多项行业领先的技术改造创新,打破了国外在管加工领域的多项技术垄断。经过李刚和同事们的改造创新,管加工的设备逐渐从“联合国”变成了“中国化”。

  2011年,钢管公司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在美国建设分厂,李刚作为技术骨干被派往美国的项目上。然而,到美国的第二天,李刚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外方热处理接触水水循环系统无法实现自动控制,需要人工操作,制约了现场生产。

  李刚没有退缩和放弃,经过一个多月的潜心研究和探索,终于大胆地给洋设备开了“刀”,不仅实现了液位的自动控制,还设计了无线监控水循环系统,保证热处理生产顺利进行。

  在海外带上“洋徒弟”

  企业在美建立分厂招用了大批当地员工,而李刚赴美工作的职责之一就是带徒弟。他耐心地指导美籍员工,无论是工艺操作,还是电气知识,“洋徒弟”们的技术日渐娴熟。

  美国电气维修人员克瑞斯特夫对美国项目的设备软件系统不熟悉。在生产过程中,李刚克服了语言沟通的困难,满腔热忱地把自己精通的电气技术知识和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一点点地传授给克瑞斯特夫,使他能够独立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

  有一次,从国外引进的设备在试生产中出现故障,万般无奈,外方只好同意由钢管公司电气人员维修。李刚经过一个多小时的仔细排查,终于找到故障原因,很快便采取措施解决了问题,设备恢复了运转。外国专家为李刚高超的技艺惊叹,美国的“洋徒弟”也更加信服了这位中国师傅。

  几天前,李刚才从美国回来。大家都说,李刚把中国技术带到了国际舞台,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工人的能力与价值。(中工网记者 姜明 中工网通讯员 王起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