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红丝带天使
//www.workercn.cn2015-05-0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劳动者之歌】红丝带天使

——记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

  4月28日,人民大会堂,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颁发给一位白衣天使,并鼓励她再接再厉、保持荣誉。

  她,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这是她第二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

  今年52岁的王克荣,已经在传染病防控岗位工作了31年,共护理过患霍乱、乙肝、出血热、非典、艾滋病等27种传染病的近5万名患者。她1997年开始从事艾滋病患者治疗护理工作,她手机里保存有1000多名艾滋病患者的电话号码,一天24小时随时接听患者打给她的电话……

  “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

  北京地坛医院是一所以治疗传染病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一支“国家级的战略应急部队”。

  5月4日,记者来到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这是位于门诊大楼一层的8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墙上“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的标语,让人明白了这里的功能和宗旨。

  在红丝带之家,每天保证有7名工作人员专门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服务:2名医院专业护士,1名药剂师,2名来自教会的修女,还有2名“同伴教育员”。

  “同伴教育员本身是艾滋病感染者,他们病情得到稳定、走出了心理阴影后,希望把这份关爱传递给其他患者。他们经过培训后,从事志愿帮助医护人员的工作。”王克荣介绍说。

  33岁的同伴教育员木木告诉记者,“王姐”是他的偶像。“她能跟你交心,不仅教会你治病,还教会你如何好好做人!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是王姐‘拯救’了我。”

  现在,木木每周至少有两天来红丝带之家提供志愿服务。

  在红丝带之家,大家称王克荣为“艾滋病患者的知心大姐”。

  红丝带之家的“大家长”

  越走近艾滋病患者,王克荣越感觉到,仅在病房里关心他们远远不够,在心理上、社会交往等方面,他们更需要帮助。

  1999年1月,地坛医院成立了北京第一家关怀艾滋病人的社会组织——红丝带之家,并于2005年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王克荣是这里的专职护士长。

  作为这个“家”的“大家长”,王克荣是最忙的。她要组织活动、招募志愿者、培训同伴教育员、为新发现的患者提供咨询……在她的影响下,她的丈夫、女儿都成了艾滋病工作志愿者。如今,红丝带之家的志愿者已发展到两万余人,有50名同伴教育员。

  中国首位获“贝利·马丁奖”的护士

  2002年,王克荣被选派到英国伦敦晨曦医院学习。回国后,她将英国的艾滋病护理经验与国内的实际医疗状况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的艾滋病门诊护理模式——“生理支持监测+心理情感支持+社区关怀管理”。

  2002年8月至2003年10月,红丝带之家在河南的一个艾滋病高发村建立了医疗点。在14个月的时间里,王克荣先后14次从北京到这个村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医疗服务。那一年,村里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为4人,比过去一个月的死亡人数都少。

  从2001年到现在,王克荣先后50多次到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引导人们加入反艾滋病歧视行列。

  如今,王克荣所在的医院承担着北京市近3000名艾滋病感染者免费抗病毒药物治疗工作,红丝带之家对200多个艾滋病家庭实施综合关爱,被评为5A级(最高级别)社团组织,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窗口。2005年,王克荣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贝利·马丁奖”(艾滋病防治工作国际最高奖)的护士;2013年,她获得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

  “我希望不久的将来,人们对待艾滋病患者就像对待高血压、糖尿病、肝炎患者那样‘平常’。到那时,红丝带之家就是一个艾滋病患者了解专业知识、获得教育和辅导的机构,而不是以消除‘歧视’为目的。”王克荣说。(中工网记者 郭强 本报通讯员 白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