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劳动模范-正文
人间天使王克荣:红丝带之家的大家长 一年14次走进艾滋病村
//www.workercn.cn2015-05-02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天使在人间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

 

绘图 傅堃

  “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亲手为一位头戴燕帽的女护士颁发了全国先进工作者证书。她,就是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王克荣。

  一个在一线工作了31年的普通护士,先后3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成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肯定有她的过人之处。

  艾滋病令人恐惧,但在艾滋病患者圈里,一提起王克荣,每个人都会觉得心里热乎乎的。一头利落的短发,一笑两个深深的酒窝,王克荣就像艾滋病患者的守护天使,让他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手机里的上千个号码

  “王姐,我在家做了检查,有个指标是0.6,降了,是好还是不好哇?”

  “王姐,我正在收拾鱼,手扎破了,流了很多血,这鱼还能吃么?……家里人不会被感染吧?”

  “王姐,我的安全套破了,怎么办?”

  “小王,我二儿子又生了孩子,跟你念叨念叨。”

  每天,电话从天南海北打来,最晚的是夜里3点。她自己也忘了,通过手机到底帮助过多少艾滋病患者走出过困惑,走向了新生。

  打开王克荣的手机,里面存着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的电话。王克荣每天24小时开机,由于担心患者找不到她,十几年不敢换号码。

  1984年,21岁的王克荣从北京护士学校毕业,分配时老师找到当时担任团支部书记的王克荣说:“传染病医院需要两名护士,希望你考虑一下。”王克荣没犹豫,就上北京地坛医院报了到。从此以后,她和传染病患者朝夕相伴。

  31年里,她护理过26种传染病患者,近5万余人,但接触最多的还是艾滋病患者。王克荣的艾滋病护理工作开始于1997年3月,真正走近了艾滋病患者,才让她对艾滋病有了更深的认识。

  艾滋病患者封闭、自卑,受歧视,要想改变是个长期的过程。王克荣知道,要走进他们的生活,就必须赢得信任。一次吃饭,患者李德指着饭盒说:“护士长,我不吃肉。”王克荣迟疑了一下,把他饭盒里的肉夹起来,放进了自己的嘴里。李德一下子愣住了:“我的家人都不敢这样。”后来,这位患者叫王克荣姐姐,把她当亲人。

  艾滋病人的心理完全不同于其他病人,很多人刚得知自己患病都想到过自杀,这时王克荣就成为阻止他们走向生命绝境的人。

  2006年,小刘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他异常平静的反常表现引起了王克荣的注意。

  24小时后,王克荣给小伙子发了一条短信:“小刘,你在哪?”小刘回:“我挺好的。”

  48小时后,王克荣给他打了个电话:“小刘,你在哪呢?”小刘没回答,挂断了。王克荣再打,他不接。王克荣感觉要出事,于是拼命给他发短信,这次小刘终于回了:“我在河边呢。”“你千万别做傻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想想你的父母!”

  几个回合之后,王克荣的电话响了。原来,再过22天,这个小伙子就要当新郎,喜帖都发出去了。这一切该如何收场呢?百般劝阻都没用,情急之下王克荣说:“小伙子,真想死也不差这一两天吧?这周末我们要去艾滋病村,跟我一起去吧。”来到艾滋病村,小刘看到很多艾滋病患者虽然生活困难,却还在种地、抚养孩子,没有绝望放弃,很受触动。

  在回来的火车上,他对王克荣说:“王姐,我不想死了,我觉得自己还有用。”在王克荣的建议下,小刘把自己感染艾滋病的事如实告诉了未婚妻,并得到了她的谅解。两人如期举行了婚礼。如今,两人生下了健康的宝宝,已经3岁多了。

  巴尔扎克说过,生理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痛苦相比,那是很小的了;但是精神上的痛苦由于看不见,则也不易引起同情。

  以人性之善和白衣天使之爱,王克荣使一个又一个无助的艾滋病人看到希望,从而走出不幸。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