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罗海玲:中国羊业发展的科普使者(组图)
//www.workercn.cn2017-04-05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更多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海玲。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川摄

  自她入大学“结识”畜牧专业后,便与养羊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路就是30余年;她称养羊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行业,虽然有多次改行的机会,但自己从没考虑过改行,从青年到如今的不惑之年,爱于心,践于行,致力羊业发展、科普惠民;如今,她已走遍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牧区、山区,走入帐篷,蒙古包,农户家,养殖基地……传授科技知识,引导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

  她就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罗海玲。

  罗海玲说,“如果以小时计算,我和羊在一起的时间远超过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然而正是源于罗海玲的矢志坚持,令很多老少边穷地区的农牧民能够掌握科学技术,步入科学发展之路。2017年3月,罗海玲荣获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2016年度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以表彰其利用科技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2016年1月,罗海玲在云南省龙陵县木乡村黄山羊养殖基地调研指导。本人供图

  遇到过狼群、住过羊圈:“苦中作乐”源于不忘初心的信念

  35年前,结束高考的罗海玲无限倾心于做一名医生,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全都选择了医学专业。然而,服从专业调配的罗海玲被调至畜牧学专业,从此与养羊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本科时的畜牧学专业,到研究生期间的动物生产学,再到国外留学主攻的分子生物学,罗海玲的专业知识不断加强,却都围绕着“羊”工作,从未脱离过羊业。

  罗海玲说,当初从医学专业调整到畜牧学时,好一阵伤心,内心也有抵触情绪,但是自从深入接触之后,却在兴趣上一发不可收拾,如今更是割舍不掉情感上的联系。

  我国是养羊大国,光存栏量就达到3亿多只,而且分布地域广阔、品种丰富。“养羊是一个很辛苦的行业,特别是在我国,一般都处于偏远地区,经济不甚发达的地方。”罗海玲介绍道。

  然而,一向乐观的罗海玲并未在艰苦的环境条件面前退缩。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罗海玲在青海牧区做育种工作,一天晚上在草原上迷了路。“整个草原上都没有灯光,但是远处帐篷上会有灯,我们远远看见一片灯光赶过去,走近才发现是狼群。大家在帆布吉普车里,司机手握方向盘,加大油门,狂奔,耳旁听见狼扑上来撕咬扑打帆布的声音,现在想想还很后怕。”

  “十多年前,在辽宁一个羊场,我带着博士生去做实验,就住在羊圈里,苍蝇像轰炸机一样,整个顶棚布满了苍蝇,吃饭的时候时不时就会落在碗里。”罗海玲回忆道。

  这样艰苦的经历还有很多,但在罗海玲的描述中显得轻描淡写,她说“乐在其中”,并未觉得艰苦。

  30多年间,罗海玲的科研经历也反映着我国乃至世界上养羊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历程。“过去,养羊发展方向主要以产羊为主,所以我们的研究也以羊毛生产为主,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养羊从羊毛转向了羊肉,我们的研究方向也调整为以羊肉生产为主了。”罗海玲讲道。

  近些年,罗海玲将主要精力倾注到羊肉品质调控、羊肉质量监控,以及羊的营养、繁殖、饲料等方面,用自己所掌握的前沿科研技术继续缔造着初心未变的牧羊科技传奇。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