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屠呦呦:激励更多年轻人加入中医药研发
//www.workercn.cn2017-01-10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没有提取器皿,就用7个大水缸,没有通风系统,顶多戴个纱布口罩,长时间的实验使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课题组的同事钟裕蓉肺部长出了肿块。鼻子出血、皮肤过敏……这些,都没有吓倒屠呦呦。反而,在1972年7月,她带头与两位组员一起住进了东直门医院,成为首批人体试毒的“小白鼠”。试验一过,她又马上带着药赶赴海南昌江疟区,跋山涉水找病人。

  最终,青蒿抗疟的奥秘被屠呦呦课题组所发现,随后,青蒿素、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多个青蒿素类抗疟药先后诞生。至此,我国利用青蒿素抗击疟疾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位斯斯文文的江南女子竟然有这样的胆识和气魄!”现任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回忆那段艰辛的岁月,屠呦呦的表现让许多人惊叹。

  1978年,屠呦呦领导的中医研究院中药所“523”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荣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后来,随着青蒿素药物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得到挽救,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这成为屠呦呦科学生涯中最大的自豪。

  小女儿李军记得,自己第一次对母亲有清晰的印象,已是3岁多。“妈妈当时要倾全力研制青蒿素,只能将大姐送到托儿所长期全托,将我送回宁波外婆家,三四年才见一次,以至于大姐回来后很久都不愿叫‘妈妈’。”

  对此,丈夫李廷钊却最为理解,“一说到国家需要,她就不会选择别的。她一辈子都是这样”。

  2015年,因发现青蒿素为人类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85岁的屠呦呦。获奖之时,腰腿的疼痛令她举步维艰,旁人都以为她将不会出席当年12月在瑞典的颁奖典礼。然而,当年12月10日,在旁人的搀扶下,身着盛装的屠呦呦站上了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舞台。“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誉,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代表国家,我就一定要来。”

  “不要只贪念生活的宁静,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气”

  接待一拨拨的记者,出席种种庆祝场合,一遍遍讲述自己发现青蒿素的故事……廖福龙告诉记者,摘得诺贝尔奖后遭遇的热闹场面,与她质朴的性格相去甚远。

  少年屠呦呦喜静,她的中学老师徐季子曾因此送给她这样的鼓励,“不要只贪念生活的宁静,应该有面对暴风雨的勇气”。长大后,屠呦呦仍是话不多,但一开口,就是实实在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曾任中医科学院院长8年。他告诉记者,在中医所这些年,虽然屠呦呦已是学术前辈,但每每发言或讨论问题,却总是坚持站起来,“说问题,一是一,二是二,言简意赅,容不得半点含糊,激动时还会拍桌子”。同事李连达院士也曾形容屠呦呦,“不会虚言,更不会说场面话”。

  记得2004年春节,曹洪欣代表所里去屠呦呦家探望。一进家门,本是寒暄时刻,没谈两句,屠呦呦就认认真真地对曹洪欣说,“曹院长,您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把咱们中医研究院发展为中医科学院,这是我中肯的建议,别无其他”。

  在获得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获奖感言中,屠呦呦在展示青蒿素成就的同时,都不忘主动提起问题——青蒿素已经出现的抗药性。在发言中,她大声呼吁:“限制抗药扩散,给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的任务迫在眉睫。”同时她明确提出,全球一些地区大规模使用青蒿素预防疟疾的做法,是产生药物抗药性的一种潜在因素,希望国际社会规范疟疾治疗方法,停止对青蒿素的药物滥用。

  2009年,她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正式出版。作为科学家,她更愿意用这本260页的学术著作来与外界对话。面对记者,她总是郑重地拿出这本书,认真讲解对青蒿素的发现与作用机制,而对于其他,却言语讷讷。

  屠呦呦常说:“科研不是为了争名争利。”2009年,中医科学院推荐屠呦呦参评第三届唐氏中药发展奖,她一个电话打到曹洪欣办公室:“我这么大岁数推荐我干吗,要给年轻人!”去年年底听闻北大想设立“屠呦呦新药创新研究院”,屠呦呦又一再坚持不要用自己的名字,“我已经太张扬了”。

  从瑞典归来,屠呦呦带回46万美元奖金。2016年,她拿出10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北京大学设立“屠呦呦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又把100万元人民币捐给中医科学院成立创新基金。

  “我不在乎自己得奖与否,在乎的是这些奖项能够激励更多年轻人做好科技创新,加入中医药研发的工作,这便是好的。”屠呦呦说。

  (本报记者 杨舒)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