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韩春雨:“一头特立独行的驴”(图)
//www.workercn.cn2016-05-1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直默默无闻,沉醉于自己学术研究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最近“火”了。当记者联系他时,他笑言自己最近的行程几乎都已排满,一直忙于应付不少学校的讲座邀约,一些国外学术会议的邀请,以及纷至沓来的电子邮件和电话。

  5月2日,世界顶级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刊发了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这个研究成果让这位非著名大学的非知名学者“一鸣惊人”。

  河北科技大学官方网站介绍,该成果核心为一项替代目前通用的Cas9的基因组编辑新技术,打破了国际基因编辑技术的垄断,实现了中国高端生物技术原创零的突破。由韩春雨及其团队发明的NgAgo技术,有望成为新一代“基因剪刀”。

  “打开另一扇基因编辑的大门”

  韩春雨的实验室里,空气浴振荡器和离心机像平时一样传出低频噪音。他的团队共有3个实验室、一个休息室,每个实验室都摆满了各种器皿和塑料盒。

  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不同于已有最时兴的技术(CRISPR—Cas9)。CRISPR是以RNA为向导,寻找靶向序列,而NgAgo则是由DNA来担任向导。用韩春雨的话来说,过去菜市场只卖白菜,价格高昂,他的团队发现的基因编辑技术为大家提供了第二种选择。

  《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评论说:“虽然这项新技术还处于初期,但有一些理由让我们相信它与现在普遍使用的技术相比有多种优势,特别是在更精准的基因编辑方面。”

  顾名思义,基因编辑技术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操作的技术。该技术能够实现对基因较为精准和高效的编辑,被认为是遗传研究领域的革命性技术。

  “在新技术帮助下,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基因都可成为基因编辑工具,这意味着基因编辑技术受限更小,便利性更大”。撇开专业术语,韩春雨尽量通俗地介绍这项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简单说,这个技术以后的应用会比较广泛。比如说艾滋病或者乙肝,病毒侵入基因后,我们这个技术应用像一把手术刀,能切除病毒,就好比挖掉土豆上的霉斑,这个技术同时能修复基因,让它继续工作。”

  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目前存在的争议,韩春雨说,人类目前所了解的基因,还有99%属于“暗物质”,想要了解这些“暗物质”的功能,基因编辑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基因编辑工具为科学家了解人类基因的奥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有人认为,NgAgo技术会替代CRISPR—Cas9技术,对于这种看法,韩春雨却很谦虚,“它们各有各的长处,我的发现相当于打开了另外一扇基因编辑的大门。”

  “一定要原创,不能再跟随”

  新基因编辑工具的研究成果是由韩春雨、他的师弟沈啸以及弟子高峰3人完成的。在发现NgAgo之前,韩春雨团队一直在跟踪基因编辑的主流技术的进展。“我们曾使用这一技术变异了一些植物,但准备将这一过程梳理成型时,国外顶级学术杂志连续推出了两篇同类论文,让我们原有的计划彻底作废。后来又出现了几次类似的情况,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原创,不能再跟随。”

  2014年5月,韩春雨团队做出了这篇研究论文的主结果,发现了NgAgo可以切割基因组。回想起发现结果的瞬间,韩春雨说,“我信奉一句话——临事而惧、好谋而成。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终于从一个科技工作者变成了科学家。回家时是凌晨两点多,校门都锁了,我跳墙头出去的,特轻松。”两年后,在被《科学》审稿半年拒稿后,这篇研究论文被《自然·生物技术》刊发。

  韩春雨本科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农科院,随后在协和医科大读博士。2006年博士毕业时,他的毕业论文发表在《核酸研究》期刊上。但此后的整整10年,韩春雨却连一篇论文都没有发表。为此,他被人戏称为“一头特立独行的驴”。

  “河北科技大学给了我相当宽松的科研环境,给了我极大的学术自由度。在其他学校如果这么长时间没有科研成果可能就会被扫地出门了。在大部分高校,一个副教授很难拥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这里不仅给了我实验室,还提供了25万元的学科建设资金。科研在这里也有退路:成果没出来时,还可以当一个好的授课老师。”韩春雨说。

  “我搞科研目的要单纯一些。”对于自己至今依然是副教授职称,韩春雨说,并非学校不重视,而是自己不想为评职称和申报基金花费时间。韩春雨作为河北科大引进人才,学校提供了一套130平方米的住房。但他觉得离实验室太远,后选择在距实验室不远处的一套58平方米住房居住至今。

  “其实,我是一个科学家”

  不少人对韩春雨能够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取得开创性工作感到惊讶,但是他的大学同学、河北师大特聘教授徐小东并不意外。她认为,对于一个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占有资源的多少并不会决定他是否能够做出很好的成果。“他这个人很有个性,从来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人,他能坚持一些东西,也敢于表达自己,挑战权威。”徐小东说。

  42岁的韩春雨借用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的经典台词抛出自己的“梗”:“其实,我是一个科学家。”韩春雨说,“我觉得一个人要想成功,他的内心必定对自己有个定位,无论别人认不认可你,你自己要认可自己。科学家,就是我对自身的定位。”

  从科研工作者成长为科学家,并不容易。在韩春雨看来,一名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是对科学的热爱,“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曾经,他们的实验并不被人看好,但却依然坚持。两年多来,整个研究过程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为了完成实验,韩春雨和两位合作者几乎每天都被实验“牵着走”,做一组实验,过六七个小时才能出结果,哪怕是深夜两三点钟,他们都会跑去实验室查看结果。

  “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扁平化也给了研究者更多机会,只要努力和善于思考,就有可能成功。”韩春雨常跟学生说,国内名校的学生很能吃苦。我们这个行业,有一大批人很努力,这种努力让你不敢松懈,也不敢偷懒,科技是“与日俱进”的。

  韩春雨对生活要求极其简单,不讲究穿着,常年剃光头,因为头发稍微长一点他就觉得料理起来很麻烦。除了科研,韩春雨有3个爱好:紫砂壶、古琴、长跑。紫砂壶放在实验室里,累了喝茶解乏;古琴从网络自学而成;长跑则是韩春雨眼中的一种“自虐方式”。

  “这些,都是一个科学家的自我修养。”韩春雨说。(杨  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