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屠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它的人失望(图)
//www.workercn.cn2015-12-07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领取诺奖前两天 叮嘱所长要不断创新

  虽然青蒿素在1972年便被提炼出来,但之后的四十多年,屠呦呦依然继续为之奋斗。已年过八旬的屠呦呦从未把自己纳入退休行列,这不仅因为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担任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更重要的是她个人的兴趣从未转移,那就是她从大学开始始终为之奉献的医药学事业。

  就在青蒿素越来越受到青睐并得到广泛使用时,屠呦呦的关注点却已转移到青蒿素被滥用以及疟原虫耐药性问题上。她很早就注意到,在一些科学文献和新闻报道中提及,原本作为特效药的青蒿素,杀灭疟原虫的周期正渐渐变长,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的疟原虫已经出现在一些发病区。屠呦呦表示,像这一领域内的其他研究人员一样,对最近一些报告中提到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疟原虫的出现,她深感忧虑。世卫组织为此做出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建议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抗药性,须停止单一使用青蒿素的治疗方法。

  屠呦呦认为,一些地区大规模使用青蒿素预防疟疾的做法,是产生药物抗药性的一种潜在因素,希望国际社会规范疟疾治疗方法,停止对青蒿素的药物滥用。12月2日晚上,就在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前两天,屠呦呦还对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谈到创新的重要性。她说:“如果说当年发现青蒿抗疟有什么秘诀,那就是创新,要想着各种办法进行试验。现在,要使青蒿素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就依然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对于85岁的屠呦呦而言,创新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而是她始终践行的理念,更是她科研成功之路的关键。

  王满元透露,屠老师平时有做剪报的习惯,尤其关注健康卫生领域的重大事件和新闻,经常让他寻找相关资料补充知识。“非典”期间,屠呦呦曾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合作,研究青蒿素类药物对非典疫情可能的治疗效果。

  32开笔记本抄录2000多个方药

  王满元是屠呦呦带过的唯一一位博士生,他记得2002年考取博士生时,屠呦呦把自己的“523项目”笔记本交给他,希望他对植物化学有所了解。这是一个32开深绿色的笔记本,泛黄的扉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屠呦呦对中药中各大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信息。

  这本扉页上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笔记,成稿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屠呦呦刚刚接手中国抗疟疾药物研发的“523项目”,在科研资料不易得的情况下,很多中药信息只能从各地学校革委会的传阅材料中收集。每每获得,她就抄录其中,纤毫必录。用了3个月时间,她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了筛查。

  在王满元攻读博士期间,屠呦呦还出资让他去北大医学部、协和医科大学学习中草药化学、波谱解析等课程。王满元说:“他们这一辈科学家,有着很强的国家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也有着很坚定和朴素的科学信仰。她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她身上,我学到了执著、坚定、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科研事业。”

  而屠呦呦的坚毅认真是从小即养成的好习惯。屠呦呦的三个哥哥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屠呦呦同样在幼年就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屠呦呦的哥哥屠恒学在赠给妹妹的照片后写道:“呦妹:学问是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它的人失望。”时年屠呦呦只有14岁。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嘉(部分文字内容参考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屠呦呦传》,对出版社提供授权表示感谢)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