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赖远明:“挖山不止”的冻土专家(图)
//www.workercn.cn2015-05-25来源: 经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天上掉馅饼,也要你起得早才能捡到”

  2001年,青藏铁路开工,高原和冻土是青藏铁路修筑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难题。可以说,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在路基,路基成败的关键在冻土,冻土的关键问题在解决冻土融沉问题。

  为了给青藏铁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撑,2001年中国科学院依托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

  在冻土区工程建设中,传统的保护冻土原则实施手段主要是考虑路基高度或设置保温材料,但单纯依靠增加热阻的方法是一种消极的方法,难以保证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堤的稳定性。为此,青藏铁路的设计思想按照从“被动保温”到“主动降温”的思路,采用“冷却地基”的方法确保路基稳定。

  “最难的是没有相关学术规范,而理论分析又是最难攻克的。”作为“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项目的负责人之一,赖远明带领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克服高寒缺氧的困难,一次次去施工现场,采样本,测数据。

  有一次,赖远明和同事们在海拔4600米的昆仑山隧道采岩样,由于隧道还没有打通,空气流通不好,要进入隧道内六七百米的地方工作,空气更加稀薄。“当时高原反应很严重,但是想着进来一次不容易,还是坚持把样本采完。那次回来后,落下了后脑勺疼的病根,治了两三年才好转。”赖远明说。

  这次经历,并没有阻止赖远明继续坚持在青藏高原进行冻土研究。“西部寒区隧道工程的计算理论研究”、“高温多年冻土区宽幅高等级公路热力学稳定性研究”、“高原冻土道路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工程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赖远明从高原冻土区一线采集来的数据。

  “我如果有点长处的话,就是比较仔细,比较勤奋。”小时候,奶奶说的一句话让赖远明铭记在心,“就算天上掉馅饼,也要你比别人起得早才能捡到。”

  “每天‘挖山不止’,乐在其中”

  在赖远明记忆里,自己人生的“关键几步”都与科研有关。第一步到中科院读博士,让他的科研事业有了明确的方向;第二步是2000年到2002年,主持并完成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项目:西部寒区道路及隧道工程的设计计算理论研究。

  “有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就可以买仪器、做模型、做实验。”赖远明的眼中,只关注着搞科研和出成果,“寒区公路与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让他欣喜不已,“这在科研成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研究工作中,赖远明提出了多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他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冻土工程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三场耦合问题的数学力学模型,导出了这一问题的有限元计算公式,并对寒区隧道在渗流体积力和冻土蠕变及体积冻胀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寒区隧道计算理论方面的空白。

  在外人看来,研究冻土是枯燥无味的冷门学问,赖远明却乐在其中。“自从青藏铁路建成后,冻土成了热门。”赖远明告诉记者,他目前研究重点还是冻土区如何修建公路和高速铁路。

  远离故土,赖远明也曾想过回到工作条件更好的南方去。2008年,南方有所大学招聘副校长,赖远明动心了。“在面试的时候,他们表示,只要我愿意回去,即使没有招聘上,也可以给我安排同等待遇的职位。”犹豫再三,赖远明还是放弃了,“到那边以后就不搞冻土研究了,可学术方面的成绩要有系统性,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是系统的成果,如果要成功还是要坚持。”

  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带研究生,赖远明有个原则: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在他的记忆里,只记得他带的几位博士生获得了全国、中科院的优秀博士论文,至于带出来多少学生,他完全没有统计。

  2011年,赖远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以前也没想过要达到什么高度,作为一个科研人员,在创新方面要有突出贡献。”赖远明说,“就是每天‘挖山不止’,不断去做,把搞科研当乐趣。”(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