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亚丽:我在博物馆修文物(图)
//www.workercn.cn2017-02-21来源: 羊城晚报
分享到:更多

  

  用实力来证明自己

  王亚丽在两条沉船的发掘保护工作中证明了自己。入职的第二年,广东省组织专家学者展开“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现场出水文物保护工作(这项考古发掘工作被评为2010年度十大考古发掘项目)。作为团队的骨干之一,王亚丽在2009年至2012年,持续参与了现场的文物保护工作及后续的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筹建及出水文物保护研究工作。

  2014年至今,王亚丽又参与了“南海Ⅰ号”考古发掘现场的出水文物保护工作。工作期间,广东省博物馆里的重要展览,王亚丽也一一见证、参与。“这些都是国家级的项目,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如今,王亚丽已走出高考、考研失利的影响。在不久前一次青年文化英才培训上,王亚丽在微信群里见到大学本科的两位校友。“我当时很感慨,全省青年文化英才中,我们学校出了三个。我们的起点并不算太高,但一直都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中坚持、努力。这说明,坚持与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在广州,是能得到与能力相匹配的机会与成绩的。优秀的年轻人,应该在广州证明自己的优秀。”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学科,如何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王亚丽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不断提升自己。2012年,她参与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金属保护修复培训班;2014年到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学习考古遗址中淀粉粒的分析鉴定技术;2014年与香港大学生物多样学系建立文物生物退化防护的学术交流合作;2015年到韩国交流出水文物保护技术;2015年到丹麦交流中国漆木器保护技术及出水木材的保护技术……

  

  深感文化传承之重任

  2015年9月23日至2016年3月20日,“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

  万历年间,中国海洋贸易迎来了全盛时代,“南澳Ⅰ号”的出水文物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岁月的辉煌。在展览中,沉船上的植物标本瓜子、橄榄核、荔枝果和茯苓等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王亚丽牵头负责了植物、食品板块的保护工作。

  展览中,有几块小小的茯苓栩栩如生。别看这只是一块小小的茯苓,但保护修复这些标本,综合了化学、物理、生物等多学科知识。王亚丽说,刚刚打捞上来的时候,这些茯苓已经软得像海绵,如果直接脱水处理,只会缩成一粒蚕豆大小,同时变得又黑又脆。如何呈现它们原来的面貌?她查阅各种文献资料,选取多种填充材料找到最合适的,在颜色的处理上也是煞费功夫。

  提及这项获得“2015年全国十大精品展”殊荣的展览,王亚丽平静的语气中多了几分激动。“牵星过洋”在全国巡展后,现正在韩国展览。多少次,王亚丽见到观众们在这些精美绝伦的展品前屏住呼吸、发出惊叹。

  一手触摸草木金石,一手直抵宋元明清。厚重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王亚丽感受到身负文化传承的重任,“我们手中的物品每一件都异常珍贵,修复方案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王亚丽既感到神圣又心生敬畏,恰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主题曲《当我在这里》中的那句歌词——“你已等候我多时/终于知己般相遇/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沧桑”。(记者 童雯霞)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