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红色卫士”(图)
//www.workercn.cn2016-10-08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确保辖区和谐有序

  参与杭州湾、胶州湾大桥等跨海桥梁建设的中铁大桥局专家谭国顺,用“集大成者”来形容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桥使用世界最长的钢结构桥梁,仅主梁钢板用量就达到42万吨,相当于建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重达8万吨的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法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外海大型深水沉管隧道施工在中国是第一次;大型钢圆筒成岛施工在世界是第一次。“规模大、难度大、风险大”,据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林鸣介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同时有着许多“第一次”。

  如此巨大的工程项目,就在自己的辖区,五支队官兵着实为此下了十足的功夫。从大桥工程开工那一天开始,五支队红色前哨连官兵正式进驻工地一线执勤,每组哨位都是24小时不间断值守。在重点的围堰大坝部位,还增加了流动巡逻哨。相对于平时勤务,多年来中队工作量增加了一倍多,人手却没有增加,官兵每天在工地的执勤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

  除了时间长,工地上漫天的尘土、夏天的酷热骄阳、冬天的刺骨海风,都让官兵们有点儿“Hold”不住。三期士官卓怀波自嘲说官兵都是工地的“人肉吸尘器”,尽管支队配备了防尘口罩,但漱口吐出来的也常常是黄色的水。“最难受的就是上午哨,回中队马上开饭,一嘴的泥土味,让人一点胃口也没有”。

  在施工区域内的哨位上,经过大型工程机械的碾压,以往平整的路面变得面目全非,布满石头、水坑。担任巡逻任务的官兵们每天都要在数公里长的颠簸不堪的边境线上来回六七趟,时间一长,很多官兵的脚被磨破了皮,有的战士的伤口甚至灌脓流血。“虽然执勤比以前辛苦了,但是一想到是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做贡献,值!”战士刘明星这句质朴的话,道出了执勤第一线官兵的心声。

  艰苦不怕吃苦。“尽管执勤时间长,条件艰苦,但大家毫无怨言”。五支队政治处主任孙明哲说。这其中除了有中队干部以身作则领着干的因素,也与支队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官兵的政治教育有关。针对官兵,他们进行了“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和服务珠澳同城建设、推动区域发展等一系列思想教育,强调官兵必须从维护“一国两制”的高度去尽职履责,艰苦不怕吃苦,做好相关的服务和边防保卫工作,肩上的担子和责任让中队官兵不敢有丝毫大意。

  拓展服务群众范围

  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以“桥梁”+“隧道”的方式连接。这也让它成为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总价1100亿单位造价远超武广高铁!而对于五支队红色前哨连的官兵,面对他们的则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和默默奉献,而他们所思所想的是如何把近年来实行爱民固边战略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到港珠澳建设上来,想方设法为工地正常的生产作业提供最大的便利和帮助,用自己最平凡的行动汇筑成港珠澳大桥的砖瓦,注入奔流的南海。

  五支队支队长戴舸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历史把服务港珠澳大桥建设、推进港珠澳联通的光荣使命赋予了广东边防五支队,我们就一定要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全力以赴做好此工作。”

  记者了解到,由于建设工地处在珠澳边防一线,官兵主要通过检查进出工地的工人、车辆的身份证、驾驶证和《边境地区临时作业卡》进行管理。海底隧道工程所需人员、车辆和大型机械众多,进出人员最多一天3600多人次,车辆设备平均每天400至500台次,高峰时达到1800多台次,哨兵查验每个证件耽误一分钟,对工程的影响都不可小视。为此,部队专门对每个战士进行了相关证件快速识别的业务培训,保证工人10秒内、车辆30秒内能够检查完毕快速放行。

  针对不同作业工种工人流动性大的问题,五支队还在工地开设了现场办证室,一张桌子、几块砖头,就成了临时办证台,尽管运料车一过就是漫天扬尘,工地的高温一下子就把人烤得口干舌燥,但却极大方便了工程建设,工人随到随办证随上工,一点时间都不会耽误。

  官兵们还结合在工地内部的巡逻,义务担当起了工人生活区的治安管理员,这一流动的“橄榄绿”不仅很好地防范了走私、偷渡案件的发生,也让施工现场的工人们吃了颗“定心丸”。工地保安队队长肖剑平告诉记者,因工地人员流动性大,很多工人都有过在工程作业时手机、财物、生活用品之类的东西被偷的经历。而在这里,有边防官兵守卫,未发生过一起偷窃事件。(记者游春亮 本报通讯员 杨帆——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