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徐本禹: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图)
//www.workercn.cn2016-09-08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更多

  为了孩子们的“春天”

  经过近一年的准备,徐本禹终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还没等同学们来祝贺,徐本禹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支教。

  有人说徐本禹应该改名叫“汝本愚”,因为这样做太愚蠢。国家培养一个本科生的成本需要4.5万元,这还不包括学生家庭的投资。回报社会的方式有很多,可是他却选择了性价比最低的一个方式。

  电话那头,听到这个消息的父亲很生气。“望子成龙”一直是父亲最大的愿望,对于儿子的选择,父亲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电话这头的徐本禹哭了,因为他知道父母为了培养他,几乎耗尽了心血和家庭所有。

  然而徐本禹还是回到了狗吊岩,他说:“我记得当时在岩洞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走进教室,就看到黑板上歪歪斜斜写着几个字‘我发现了春天’我不知道是哪个学生写的,但是我当时就哭了,我就在想‘孩子们的春天在哪里呢?’”“我一定要帮帮他们!那时,我第一次有了毕业后回来支教的想法”。即使时隔数载,徐本禹在说起当时自己的决定时,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目光。

  为了孩子们的春天,也为了自己的承诺,徐本禹回来了。当徐本禹决定放弃学籍去支教的事在华中农大传开后,很多人为之感动并主动追随。学校为此破天荒地做出一个决定:为他保留两年研究生学籍。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3000册图书和7名志愿者再次回到了狗吊岩。然而他却不知道,无尽的孤独和寂寞,难言的艰难与困苦正在不远处等着他。

  一个孤独的坚守者

  2002年暑假在狗吊岩支教时经历的痛苦,曾让徐本禹觉得“应该不会再有什么困难能压倒我了”。然而正式支教后,所遇到的困苦还是超过了他的想象。

  尽管自己也是苦孩子出身,但是这里的苦还是有些难以承受:粗糙的玉米渣和酸菜汤是一天的主食,缺油少盐,难以下咽,不时还有苍蝇掉进碗里;晚上睡觉时不时有跳蚤和臭虫往身上爬,咬得人浑身疙瘩,无法入睡。此外,还有在这差异巨大的周遭环境里长期生活造成的心理和话语的障碍才是最让徐本禹痛苦的,甚至很难融入。

  “狗吊岩是一个几乎封闭的‘孤岛’。这里不通公路、没有电,更别说电话,寄一封信要跑18公里崎岖的山路,我那时只有通过写日记和一遍一遍地翻看照片来排解寂寞,当时最多的时候一天写7封信。”徐本禹对记者说。

  在狗吊岩,徐本禹一周要上六天课,一天上课时间达到了8小时。徐本禹负责五年级一个班,除了教语文、数学外还要教英语、体育、音乐等。由于信息闭塞,学生不了解外面的任何东西,一篇200多字的文章出现20几个错别字是很正常的现象。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问全班40名学生中有多少人听说过雷锋,结果只有4个人知道;全班没有一个人听说过焦裕禄;只有一个学生听说过孔繁森,我心中有一种钻心的痛,我不知道这些孩子应该从什么地方教起。”徐本禹对记者说。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所岩洞中的小学因为徐本禹的坚持,有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甚至可以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与人交流。来上学的学生也多了起来,原来只有140人,现在超过了250人。最重要的变化是唤起了村民对知识的重视。”为民小学的创办者吴道江如是说。

  “志愿服务,我将一如既往”

  2005年9月,徐本禹结束贵州支教,返回华中农业大学继续研究生的学业。徐本禹和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一起成立了“红杜鹃爱心社”,意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帮扶农村教育。随后41位学子从徐本禹的手中接过爱心接力棒,为大山深处持续输入新鲜的气息和爱的教育。

  在徐本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成为无私奉献的志愿者。近20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每年注册志愿者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学校已有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19760人。此外,还有包括专家教授、留学生在内的2000多名师生员工常年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仅是华中农业大学,志愿服务的旗帜已经在中国各地飘扬。

  面对微博上蜂拥而至的网友提问,徐本禹用最坚定的话回复大家,“我会继续做志愿服务,一如既往!”。(中国青年网 2013年12月7日)

  徐本禹在武汉某敬老院做义工。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