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海归兄弟的“光明送”(图)
//www.workercn.cn2016-05-19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伟为老人治疗眼疾。 本报记者 郭红松绘

  开栏的话

  在我国医疗、化工、生物、精密仪器等行业,有一群留学海外后归国创业就业的典型人物,正以自身的努力践行着“勇立潮头、引领创新”“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知识分子使命。他们将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今日起本报开设《归国情·创业梦》专栏,书写这些留学归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与创业创新精神,分享他们创新创业的经历,展现他们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的精神境界。

  那是20多年前的事,何伟说起来依然清晰如昨。

  一次繁忙的义诊后,援华医疗队正在收拾设备,忽然,一老一少跑来跪在何伟面前。“叔叔,救救我爷爷的命。”一双黑黝黝的小手拉住何伟的白大褂。“我这是眼科,怎么能救人命?”何伟急忙俯下身,扶起跪地的老人。昏暗的楼道里,何伟发现:老人眼睛干瘪、空洞,是个盲人。

  “我爸妈五年前都死了,爷爷带我。我想上学,又怕爷爷没人管。爷爷说他拖累我了,自杀过三回。”孩子连环炮似地说,生怕何伟转身走掉。

  何伟看了看身后的日本老师,老师虽然不懂中文,但已明白大概,轻轻点了点头。随行医生麻利地打开已经装好的器械,将老人推上手术台。

  回日本后,打开旅行袋,何伟发现里面有一个蜡染布的小荷包,里头放着一只小玉龟,玉龟下压着一个纸条:“谢谢叔叔救了我爷爷的命!”

  从1987年受国家公派到日本九州大学攻读眼科博士以来,何伟第一次失眠,满脑子都是老人干瘪空洞的眼睛和孩子乞求的声音。这眼睛这声音告诉他:他的根在哪里,他的使命就在哪里。

  1995年,已在日本取得研修医师资格,获得行医执照的何伟做出一个决定:响应祖国号召,回国!

  “中国有2000多万视力障碍患者,但每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量远远低于国际标准,美国、日本超过1万例,印度也能达到5000例,而中国才1400例左右。”何伟说,我是中国官方首批公派的唯一一名眼科留学生,国家一年拿出那么多钱,就盼着我们早日学成回来。

  当年,何伟夫妇带着孩子,和弟弟何向东一起回到祖国。同时带回来的还有4个集装箱,里面装的都是大岛眼科病院淘汰下来的旧仪器和旧设备。不久,何向东的未婚妻——日本大岛眼科病院护士长富岛和美也说服了家人,追随他来到中国。

  1995年12月,在漫天的雪花中,何氏眼科医院在沈阳儿童医院一间125平方米的小门脸里开张。“如果你的工作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你的工作将会变得神圣;如果你的工作注入了神圣的力量,你的成就将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富有诗意的院训写满了6名员工的向往。

  远东及太平洋地区残运会门球冠军王秋贤,一出生就患有白内障,父母也是盲人,命运似乎注定了她的一生会在黑暗中度过。21岁那年,何伟为她免费做了手术,摘去面罩,她一时竟手足无措。“那就是红旗么?”赛场上,她多次经历过升国旗的时刻,可当她真正见到国旗,竟止不住热泪盈眶。

  从此,每一年春节,她都会用盲文给何氏眼科写一封贺卡。“如果说光明是上帝的礼物,那么何氏眼科就是天使!”摸着贺卡上密密麻麻的盲文,何伟说,世界上还有哪一种职业,让人有如此奇妙的心理感受?

  现在,何氏集团已拥有8家眼科医院,60个眼视光门店,1所医学院,1个眼产业科研基地,组建了4支“社区农村巡回医疗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黄河大街何氏眼科总部后面,还有一家平民医院,持有特困证、低保证,或者有街道、社区、居委会证明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就诊。

  据统计,何氏眼科成立20年,48%手术是免费,共为老百姓减免1.97亿元费用,这些钱足以在全省每个市建一个眼科医院。

  “回国20年,我做了3件事”,何伟说,一是走出了一条公益性眼保健之路,即在国家无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用从前一半人身上赚的钱,为后一半人免费治病;二是建了一所国家统招二批本科大学——辽宁何氏医学院,8000多名学子成为何氏眼科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三是吸纳60多位海归同行,搞了一个眼科基地。现在临床上高端眼药80%依靠进口,价格太贵,老百姓承受不起。如果我们的药品开发做成了,可以使高端眼药价格大幅下降,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